9月12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率团到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考察,走访了华侨城安置小区等地,详细了解武鸣华侨农场转体改制以来的产业发展和归侨侨眷生活情况,并为该开发区的发展成果点赞。
硕果累累 情系农场
长满杂草的荒芜土地,低矮破旧的泥土坯房,没水没电,条件艰苦。提到华侨农场,不少人脑海中浮现的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落户侨民的生存景象。“华侨农场过去生活条件没有现在好,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印尼老归侨陈兆钿在回忆起这段历史时不由得感叹。然而,随着产业升级,曾经见证着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华侨农场,没有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而是正在悄然发生变革,迎来农场的复兴。
近日,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武鸣华侨农场)10个重大项目实现开竣工,总投资8.26亿元人民币,涉及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标准厂房等产业和领域。
近年来,桂林华侨农场投入巨额资金,兴建“侨居工程”,彻底解决归侨侨眷住房难问题,开创了广西“侨居工程”建设新模式。
不管是侨办侨团赴华侨农场交流学习,还是人大代表频频前往华侨农场调研,都说明着社会对华侨农场的重视从未减少。
对于农场的发展,陈兆钿女士深有体会。在印尼遭遇了排华事件后被中国派船接回祖国的时候,陈兆钿还很小,而今,她已经在桂林华侨农场生活57年了。亲眼见证农场历史发展的陈兆钿满怀骄傲地说:“国外的亲戚都很羡慕我们这些回国的人,没有回来的都后悔了,有的甚至出去了还想回来。农场发展得这样好,还提供给我们安稳的生活,这是我们归侨最想要的。”
以侨为本 改善民生
基础较差底子薄,华侨农场困难多,社会福利没落实,要想发展债务重。那时的华侨农场发展面临太多阻碍。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农场旧貌换新颜,一座座华侨新城正在建成。
谈到近年来武鸣华侨农场的改革,武鸣华侨农场常务副场长周权荣讲述道:“2011年建立‘华侨城’时,归侨和侨眷都从周边偏远地区被安置过来。大家聚在一起后齐心协力,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很多。”
改革中的华侨农场,归侨们深刻感受到了变化,享受到了更多的福利。
在改革中,各华侨农场都着重改善了居住地的基础设施情况:修建主干道、种植绿化带、安装路灯、完善农场生活相关的配套设施……完备的基础设施是保障居民生活、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保证。
农场的住房也渐渐从平房变成楼房。桂林华侨农场投入7000万元兴建了“侨居工程”集资房,解决了桂林华侨农场662户归侨、职工安居问题。“原来,大家的住房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因年久失修导致的墙体开裂,基础下沉,横木腐朽导致安全隐患很高。而‘侨居工程’中的危房改造满足了归侨的需求,生活面貌焕然一新。”桂林华侨农场管委会主任熊波浪解释。
“总之,我们要把归侨的民生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熊波浪说。考虑到农场归侨普遍年龄大的特点,农场负责人把养老问题列为头等大事。修建敬老院,完善医保福利等给华侨提供了更舒适的晚年环境。“我现在退休了,可以享受晚年生活,我们农场的医疗很不错。”陈兆钿的话语中透着对自己生活的满意。
然而,最让陈兆钿感到暖心的还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国家的政策回应了归侨的诉求。“我们的孩子都接受这里的教育,那时的侨务政策对侨有特殊照顾。我们这一代的孩子高考给加分,孩子受到高等教育,就会找到好工作,有的孩子在外面还开了公司。只要我们有需要,国家都尽量安排。”陈兆钿说。
对于近年来华侨农场发展态势喜人的原因,张应龙提到,这很大程度上在于国家政策对农场的扶持。国家加大了帮扶归侨的力度,一方面减免债务,让归侨们能够轻装上阵;另一方面加大了对农场的拨款,完善农场配套设施和社保医保等福利。“这体现了国家对归侨的关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张应龙说。
锐意创新 未来可期
然而,华侨农场所经历的最深刻的变革还是在于经济的全面转型。“传统的农场以生产农作物为主,靠天吃饭,不确定因素多;一旦发生天灾,抗灾能力弱,这导致归侨的收入微薄,生活水平提升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寻求纯农业经济向多元发展经济的转型。”张应龙告诉我们.而在谋求转型的道路上,华侨农场根据本地特色因地制宜,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在他们的努力下,华侨农场不再只是“农场”了。
在武鸣华侨农场基础上成立了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和生物制造业,着力打造广西最大的食品特色加工城。开发区聘请商业顾问,不断探索商业发展新模式。到目前为止,开发区内各产业聚集,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已经成为了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桂林华侨农场现在也更名为桂林华侨旅游经济区,以自身地理位置为依托,利用身处风景名胜区的优势,重点发展“高端旅游服务业和高新信息服务业”,结合“侨”的特色,全力打造“华侨旅游新城”。
此外,广东惠州市潼湖华侨农场身为老牌茶叶产出地,近年来,在受到市场的冲击后,也创新了发展模式。农场顺应时代,改进茶叶的包装设计,让潼侨绿茶摆脱老土形象,变得时尚高档,与此同时集中力量研发新产品。下一步,茶园计划往休闲农业转型,将自身定位为游客了解和体验茶文化的基地。
对于华侨农场未来的发展,大家充满了信心。此外,还有着对华侨农场的期待。张应龙希望农场为确保可持续发展,可以在发展中不断分享成果,因为农场“毕竟不是一代的事”。周权荣则希望未来农场能甩开沉重的历史包袱,大步向前。在新时期,华侨农场正承载着千万人美好的愿景,在万人注视中昂首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