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为名者,大凡名胜、名人、名作、名寺,或兼而有之。浙江奉化之雪窦山,可谓得其全也。
一
雪窦山乃浙东名山四明山的支脉,高不超过千米,方圆不到百平方公里。群山环列,沟壑林立,阡陌纵横,幽瀑涧出。雪窦山之美,在奇峻,美在秀润。
自三隐潭至千丈岩,但见飞瀑鸣溅,幽谷潭深。两侧怪石嶙峋,石窟暗龛,奇树异花,鸟鸣虫啾。间或曲径通幽,而又豁然陡峭凌危,令人喘息不定。三隐潭之美,还美在瀑布。三隐潭的瀑布似练、似雪、似魂,它赋予了雪窦山的灵动与妩媚,更赋予了雪窦山的魂魄。于是,山有了雪窦之名。在千万年的时光穿梭中,瀑布飞歌,经久不息,流淌出一块瑞气霞披的土壤。难怪日本画圣僧人雪舟的山水飞瀑成为不朽,大约是雪窦山孕育了其特质。
从奉化溪口至余姚梁弄,则在山峦起伏,绵延蜿蜒的山路十八弯中,在领略远山异水,云蒸霞蔚,群山体列的壮阔之时,又可体验丹岩流动,苍松翠竹,古村红枫的秀美。山高云低,路遥花奇。游历山川,游赏的是心情,历练的却是心态。春寒料峭的三月阳气集聚时,秋高气爽的九月阴气散逸时,游行此道,遍览诸景,则有无我、无相,荣辱皆忘之感;又有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及而登上妙高台,松樟参天,怪石突兀,林深叶茂,云遮雾绕。凭栏远眺,目力所及,蓝天白云,远山近水,姿态万千。似有览尽四明春色,雪窦风情之意。远方的山水、村庄仿佛有律动之感,伴随着雪窦山连绵百里,生生不竭。而亭下湖则静静地镶嵌在群山之间,婀娜多姿。登妙高台,不能不令人想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没有后者的悲怆,但主人的落寞与凄恻当也相似可鉴。
近代地理学家张其昀评价雪窦山,“兼有天台山雄伟,雁荡山奇秀,天目山苍润”。其实,兼有反而没有,小而全则显得个性不突出。一座不大的山,反倒淹没在四平八稳的境态中。
故而,雪窦山作为名山,一定有其他缘由。
二
山不具有望名,那么人与诗文呢?
中国的名山大川,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游览过的不足为奇,留下些文章墨宝也习以为常。关键是谁来过,留下了什么样的故事、诗文、传说,得以传名。
雪窦寺迁建以来,名僧辈出。有名的有智觉禅师,净土宗六祖。住持雪窦寺时,写成《宗镜录》100卷80万言,为中国佛学名著。明觉禅师,云门宗中兴之祖,著有《雪窦颂古集》等。当年苏东坡读《颂古集》后,叹曰“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晚年还喟叹“不到雪窦为平生大恨!”
及至近代,雪窦寺最著名的住持当属太虚大师。他倡导人间佛教,提出了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说,在四大佛教名山的基础上,增弥勒道场的雪窦山为佛教名山。
三
虽无名诗传天下,但雪窦寺却是千年名刹。
雪窦寺创建于晋,兴于唐,盛于宋,显赫于民国。
北宋时,仁宗夜梦游“八极之表”,醒来后,认定千丈岩“双流效奇”景观就是其梦中景致。南宋理宗时,追书“应梦名山”赐于雪窦寺。宋朝时,名列天下禅院“五山十刹”之一;明朝时,位居“天下禅宗十刹五院”之一,地位不可谓不重要。
历朝历代皇帝敕封或到过的寺院委实不少,真正让雪窦寺名扬天下的是弥勒。
雪窦寺是弥勒应化之地和根本道场。
唐末五代梁时,奉化有个怪和尚,整天袒胸露腹,笑口常开,常背着布袋、提着罗汉珠游化四方,乞讨所得全纳于布袋之内,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幽默风趣,聪明睿智,常到雪窦寺游化。雪窦寺也成了他的弘法道场。布袋和尚圆寂时,示于众人,他便是弥勒的化身。从此,大肚弥勒取代了传统的天冠弥勒,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弥勒形象。
1987年10月26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视察雪窦寺,十分赞同太虚大师的倡议,他说:“雪窦山可以称为佛教五大名山、弥勒道场”。
由此,雪窦山渐以新的面貌走入人间。
四
雪窦山就这样与布袋弥勒联系在了一起。一个弥勒信仰到底蕴含怎样的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汇、碰撞、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普陀、五台、九华、峨眉四大佛教名山。观音“悲”、文殊“智”、地藏“愿”、普贤“行”,都是中国民众信奉的菩萨法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还有一个菩萨法门,那就是弥勒的“慈”。慈、悲、智、愿、行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民众信奉的五大菩萨法门。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民间有男戴观音、女戴佛的习俗,这佛便是大肚弥勒佛。寓意女子少一些嫉妒是非,多一些宽容自在。
布袋和尚形似愚拙,实则聪慧。欢喜、包容、自在、慈悲的人文精神,其展现的也是快乐的中国人形象。早年的弥勒文化随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抵达日本、韩国、越南及东南亚等地,走进不同民族的心灵,世界也因弥勒文化而欢喜。
弥勒文化博大精深,人人观之,皆有不同感悟。在过去,弥勒文化慈悲济世、行善利他、包容和乐,唤醒着人们从此岸走向彼岸的人间净土。
在现在,弥勒文化宽容大度,自信欢喜,睿智聪慧,祈盼着人类从此走向和谐和乐的命运共同体。
在未来,弥勒文化和善和融,欢愉自在,真情率真,砥砺着后人从此走进现实、走向梦想。
雪窦寺因弥勒道场而扬名四方;布袋和尚传说,因故事而传播海内外;弥勒信仰,因文化而蜚声天下。奉化雪窦山,千万年前从远古走到现在;载着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世界佛教名山的翅膀,千万年后从现在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