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

一个山区小县的脱贫致富经

冀晓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9月05日   第 11 版)

  图为河北省尚义县七甲村蔬菜种植合作社社员在收获生菜。
  杨世尧摄(新华社发)

  在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贫困小县——尚义县。它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17.6%。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尚义县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在新型能源、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三大主导产业的引领下,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建立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为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稳定脱贫找准了“门道”。

  精准扶贫,产业是“根”。产业扶贫必须因地制宜,不能脱离地方发展实际,否则就会导致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两张皮”。尚义县依托三大主导产业,分区域精选富民产业,培强“造血功能”。

  例如,县域北部盘活劣质土地资源,在盐碱地上种出“脱贫果”。尚义县充分利用现有的退耕还林地、盐碱滩地等土地资源,在北部乡镇重点发展枸杞产业,今年种植的2万亩枸杞可实现1.3亿元产值,户均增收1万余元。县域中部集约优质耕地资源,让现代农业成为“致富树”。作为京津冀重要的绿色蔬菜供应基地,尚义县走出园区化发展、精深加工之路,并在北京设立蔬菜直销点6个,每年可向北京超市供应蔬菜1.5亿公斤,带动13个贫困村3216户贫困户脱贫。县域南部挖掘丰富的山川资源,让特色品类成为“聚宝盆”。河蟹养殖在这里成为新型富民产业,目前已建成河蟹养殖塘48个,辐射1107户贫困户、2754名贫困人口。

  有了好的产业还要有好的模式和机制,才能把贫困群众吸附到产业链上,实现稳定增收。尚义县通过政府引导、合同约定、股份合作、政策支持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与贫困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尚义县推行“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让条件差、能力弱的贫困户利用自身资产资源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分红收租,破解增收难题。同时,尚义县集中捆绑扶贫资金,组织贫困户以股份制形式参与扶贫项目建设,创新资产收益入股分红模式。例如,八道沟镇赛尔台村122户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建设20孔马铃薯储藏窖,对外租赁使用,农户年均分红1000多元。

  另外,利用“草原天路”区位优势,尚义县在南壕堑镇十三号村成立了全市首家农宅合作社,发展以窑洞主题酒店为主的特色乡村旅游,实现了全村2400户贫困户、4500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加强劳务协作也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尚义县与中铁建等京津冀多家企业达成意向劳务输出对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服务。

  除此之外,尚义县还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内外兼修”,挖掘潜力,打出产业扶贫组合拳。首先,完善工作机制。全县实行县级领导包乡联村、县直部门定点帮扶、工作队驻村帮扶“三力合一”工作机制,把精准扶贫措施落实到村、落实到户;与对口帮扶单位北京昌平区、定点帮扶单位中铁十四局等密切配合,在资金、产业、劳务、培训方面进行“实打实帮扶”。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年内县财政安排扶贫资金764万元,整合涉农资金1.06亿元,向国开行申请贫困村基础设施贷款2.9亿元;县政府注资5000万元,组建县级扶贫贷款担保中心,设立旅游发展资金200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资金2000万元,利用扶贫资金6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资金,撬动银行贷款3600万元,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

  再次,开发人力资本。尚义县加强产业技能培训,以个别带整体,优先扶持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力量,通过互联网构建农资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帮助农民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

19幅名家巨绘重现北京历史(事件新闻)
甘南藏区 秋意初现(焦点瞬间)
从“跟跑”到“领跑”,深圳都做了啥(时事点评)
一个山区小县的脱贫致富经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