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两幅鸿篇巨制的传世名画,一幅是《清明上河图》,另一幅则是《千里江山图》。有人说,这两幅画,一幅是北宋全盛时期的风俗写照,一幅是文人理想世界的缩影。相较于前者的大名鼎鼎,多年藏于“深闺”的《千里江山图》期待更多人的相识。
9月,故宫博物院将全卷展出藏品宋代大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这幅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作品,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象开阔、壮丽辉煌、引人入胜。
《千里江山图》使用大量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颜色很厚,因年代久远,一旦展开,画卷颜色易剥落,损伤画作原貌,在20世纪80年代公开展出之后,一度间隔近30年未曾露面。据故宫博物院介绍,不只是普通观众与这幅名画“缘悭一面”,故宫内部研究人员一睹真容的机会也屈指可数。可见,《千里江山图》的每一次展开,都很难得。《千里江山图》最近一次全卷展示是在2013年“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六期上。本次展出距离上次不过4年时间,相较此前30年的等待,实为有幸。
辽阔宏大与细腻生动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画中少有的鸿篇巨制,作品画在绢上。作品本身没有作者落款,后世是根据作品的收藏者、当朝宰相蔡京在画上的题跋,才得知为王希孟所作。
《千里江山图》全卷以郭熙“三远”透视法的平远观察视点,显得辽阔宏大,根据绘画布局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六部分。第一段近景平实,中景绰约,远景开阔,一条宽阔的河流从远方涌入,给人一种山水近人、心旷神怡的温馨之感。在水面分隔之后,画面进入第二部分,近峰起伏踊跃,中峰推浪鼓荡,山势渐雄;山间楼台隐现,连起一架飞虹廊桥,跨越山水,气贯彼岸。彼岸蜿蜒而上、依山铺陈方显出人间仙境。这已是第三段,山势如含苞花蕊,簇拥相携,楼台如云中仙阁,凭山临水,江山盛景,人间天堂。此一段山蜿蜒绵长,竟如人工筑园般精巧。隔岸有小舟相望,山脚峰回路转,山头却是异峰突起。如果说第三段是画卷人气高峰,仙山琼阁,那么第四段就是山水交响,摄魂聚气。第三、第四段当为全卷画眼。第四段与第五段是在群峰交错中的蜿蜒水道相过渡的,无三峡之险,却有长江龟山、佘山相峙之妙,峰峦相峙,豪气相衔,画家把主峰壮美气势如巨浪般层层推远,一浪出去,一峰递进,其势向中远景传送,一抹浓重的远山把气势托住,作者匠心之妙,叹为观止。开阔的江面向远山脚下浩浩远去。在第五、第六段相邻处,远、近景山势平缓,如平沙漠漠般辽阔,山高水长,天光明媚,在舒缓的岛屿上,一峰兀立,宛如响鼓雷鸣,与敦实有力的起首相呼应,收官收得气壮山河。10米长卷大开大合,气势恢宏;起承转合,衔接自然灵动。每一段景致人物姿态自然,每一片树叶生动率意,千姿百态,与工笔细写的亭台楼阁、舟船桥渡形成鲜明对比。
此画卷首有清乾隆帝御题:“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北宋院诚鲜二本,三唐法从弗多皴。可惊当世王和赵,已讶一堂君与臣。易不自思作人者,尔时调鼎作何人?丙午新正月御题”。卷尾除蔡京题跋外,还有元代书画家溥光和尚的题跋,他对《千里江山图》推崇备至:“予自志学之岁,获观此卷,迄今已仅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常看常新,相信不会是溥光一人的感受。
有专家认为,此卷水是南方的水,滋润平和,作者画水的笔法细密平和;山却是北方的山,峭拔耸立,作者勾皴有力,设色雄丽,可谓集南北山水于一体的佳作。
天才少年与古代画院
《千里江山图》的闻名,不仅在于超凡的艺术性,也在于画家年少成名的传奇色彩。
《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幅画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他少年时进入皇家画院为生徒,被一代艺术帝王宋徽宗赵佶认为“孺子可教”,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宋徽宗讲究以诗入画,深入观察、体验生活,立意要高,出笔要精到。在他严格的训练和指导下,政和三年(1113年),年仅18岁的王希孟仅用半年左右时间就创作完成了《千里江山图》这幅不朽之作。少年的年轻气盛,全数化作这长卷的青绿山水。创作完成后,王希孟将画作谨献给宋徽宗。宋徽宗甚是惊喜,又把《千里江山图》赐给他器重的大臣——当朝宰相、书法家蔡京。
蔡京在这幅作品上留下一段题跋,记述了宋徽宗指点王希孟,收他入翰林书画院的经历:“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此外再没有关于王希孟的记述,不久便英年早逝。
在古代,绘画实际上就是今天的照相。皇家需要通过绘画来记录国家社稷的重大事件和治理天下的盛世景象。有专家认为,自夏商周时期就开始出现宫廷绘画,汉代已经有专职的宫廷画师。西汉末年,刘歆在《西京杂记》中记载了宫廷画师毛延寿因王昭君不愿行贿而将其画丑,致使昭君被汉元帝远嫁匈奴的轶事。唐初在翰林院中有画师的职位。但作为官府独立的机构,画院始于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56年建立的翰林院图画院。宋徽宗时期是中国古代画院的高峰期,宋代甚至在科举考试中专设了“画科”。元代以后,皇家画院逐渐衰落,但宫廷绘画依然存在,例如意大利人郎世宁在清代如意馆任画师。中国古代画院创造了世界级的经典艺术,是人类文明代表性成就之一。也只有集中了天下最厉害的画家群体,才可能产生和培养出王希孟这样训练有素的少年艺术天才。
青绿山水与山水画起源
中国山水画是全世界唯一的画种。它并不以描绘客观山水为主要追求,而是重在表达人的主观感受,要求画可观、可游、可居,通过饱游饫看,达到身心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山水画始于魏晋时期,它的独立源于山水主体意识的觉醒。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受到高压,一批文人走入山林,与自然山水相唱和,完成了山水的人格化审美,山水画从作为人物画背景而独立为一个画种。迄今存世最古老的画卷是隋代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游春图》。
中国山水画是从有色彩开始的,而青绿山水就是最古老的山水画种类。中国画别名“丹青”正是与青绿山水有关,丹即丹砂,青是青雘,都是矿物质颜料。早在《汉书·苏武传》中写道:“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晋书·顾恺之传》中有:“尤善丹青”。而有色山水画一般包括大青绿和小青绿(以石青和石绿两种颜料作为主色,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画多一种泥金色)以及浅绛山水(以淡红青色渲染为主)。
青绿山水画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到唐代形成了以大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第一个高峰。《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大青绿山水画的经典代表作,体量宏大、构思周密、技法深入、色彩绚烂,它把古老的青绿山水画推向成熟的高峰。
初唐前的中国画,无论是壁画,帛、绢画,都敷以重彩。唐代中期后,水墨画开始流行,至五代已几乎成其一统天下。北宋初,水墨山水已经达到高度成熟,相反,青绿山水却逐渐式微。但回望历史可以发现,历代大画家都曾画过青绿山水。宋代以后的董其昌、文征明、唐寅、沈周、仇英……直到20世纪的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贺天健等名家都曾画过,只是青绿山水不再是绘画主流。青绿山水画的特点是色彩浓丽、富有装饰性、象征性,适合皇家富丽堂皇气派的表达。它与文人画的水墨表达不尽相同,画起来在技法上的局限相对较多。因此,后世画家多是偶一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