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8月26日 星期六

走进“土族村”(TA说民族)

何永明 王发茂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8月26日   第 07 版)

  在大禹治水源头的积石山县有个小村子——三二家,地处黄河之畔,依山傍水,山水相依,美丽如画。

  这里的一千三百多村民,从吐谷浑建国后逐渐由游牧转向定居。数百年间,这个地处黄河南岸台地上的村庄,以浓郁的土族民族风情、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与周围其他民族融合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原生态文化遗留较多。而其中的纳顿节,最能凸显土族文化的唯一性、地域性。尤其是在纳顿节上展示的民族风情歌舞,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原生态歌舞。因其从农历中旬开始到九月下旬结束,时间跨度近一百天,故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就因为这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特质。纳顿节就能代表三二家土族村民的特质。

  每年农历七月初,庄稼颗粒归仓之时,为了庆祝丰收,祭祀土地神、二郎神等佑护土乡一方的神灵,三二家土族村民,以傩戏(土语中称“那顿节”)呈现这一盛事。

  农历七月中旬,在宽敞的田野上,搭建起帐篷安置二郎神神位。土族村民不分男女都穿戴民族服装:中老年男性皆戴黑礼帽,身穿长衫,手执马尾巴掸子;女性戴七彩头巾,身着蓝长衣;年轻人穿戴随意。土族民众带着对祖先传留下来的节日的崇奉,来到会场正中供奉着二郎神像的帐篷前,跪着炷香、磕头。

  当太阳升到正午时,会场上锣鼓齐奏、鞭炮齐鸣,整个会场群情激动。各村落的“会手”(土族群众扮演,而且要会唱那顿曲子、会跳那顿舞蹈)们列成队列:或“八卦阵”、或“一字长蛇阵”、或“四门兜底阵”出场,会手们脚跳太极,高呼“大好——诶好——”。

  ——声音响彻在三二家村大地上,带来丰收的喜悦,带来节日的喜庆。热烈奔放的歌伴舞,鼓舞着土族民众奔向小康路。

  节日期间方圆几十公里的各族群众赶来,倾听“喜讯”歌:

  队列中走出两位老者,有一锣一鼔伴奏。唱着:

  喜讯,远来的喜讯,

  叫了喜讯天门开。

  ……

  唱一声,喊一声“大好——诶好——”

  声音悠长,传到很远的地方。高唱着土族先民的伟大业绩,高唱着新时期土族人民的干劲和豪气。

  傩戏节目“庄稼其”(庄稼人),更具有典型意义,它是土族先民由放牧转向农耕时,出现的典型问题的再现:

  戏中的父亲,母亲,儿子,儿媳妇,戴着面具,神态极具土族先民的特征。在儿子不愿务农问题上,村中老人劝勉儿子要好好务农。“庄稼人务农为本”“祷告神灵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收获千石万石的收成,在龙塘宝会上头缸、头酒、头素盘,答报神恩。”

  ……

  老者们调解指教一番后,儿子开始驾梨耕种。但是,儿子对农事一窍不通,反驾格子,倒挂犁。父亲又气又笑,追打儿子。

  这时父亲教儿子修正犁杖驾法,驾牛耕田。母亲和儿媳妇作撒子的动作。作了耕种的一番表演后,舞蹈结束。

  丰收的庄稼在昭告着我们,纳顿节的欢乐在昭告着我们,先民由牧转农无疑是正确的。

  纳顿节以其原生态特质,现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从三二家土族先民定居于此到今天,数百年间,一代代土族人,在传承着这一文化遗产。

  相信,纳顿节会愈来愈放射出灿烂的文化曙光。

土族
走进“土族村”(TA说民族)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