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8月12日 星期六

景颇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8月12日   第 07 版)

  景颇族语印刷的书籍

  景颇族欢度目脑节

  目脑节上持刀的祭司

  身着民族服装的景颇族人

  景颇族的绿叶宴

  景颇族(jǐng pō zú)总人口为147828人(2010年),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5个县、市;部分散居于耿马、腾冲、泸水、孟连、昌宁、勐海、隆阳等县(区)。

  景颇族聚居的山区,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大部分纬度偏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清水秀,树木葱茏,崇山峻岭间有宽阔的草场,森林资源丰富,矿藏资源种类繁多。

  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景颇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族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都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到今天仍在景颇族地区广泛使用。

 

  山官统辖

  据历史传说和汉文史籍记载,从古代起,景颇族的先民就劳动生息在康藏高原南部景颇族称为木转省腊崩(意为“天然平顶山”)的山区,约自唐代始沿横断山脉南迁至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区。这个地区汉代属永昌郡,唐代属南诏政权的镇西节度管辖。该地的居民包括景颇族先民在内,被称作“寻传蛮”。当时的寻传人居住在山野森林中,持弓挟矢,从事狩猎生活。

  继南诏、大理政权之后,元代在云南设立行省,寻传地区属于云南行省管辖。随着生产的发展,景颇族各部逐渐形成茶山、里麻两个大的部落联盟,产生了从原始农村公社分化出来的世系贵族山官。社会开始分裂为最初的三个等级:即官种(贵族)、百姓和奴隶。等级之间界限严格,“南瓜不能当肉,百姓不能当官”。奴隶随主姓,从事各种劳役,无人身自由。

  15世纪初,明朝在这里推行土司制度,设立了里麻、茶山两个长官司,任命景颇族山官为长官。茶山长官司先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后属永昌卫,继改属腾冲府管辖;里麻司直属于云南都司。清代,景颇族地区属清朝所设置的有关府州县管辖。

  16世纪以后,大量景颇族迁移到德宏地区。在汉族和傣族先进生产技术和封建经济影响下,景颇族开始有了犁耕农业,使用了较先进的铁质农具。以后又学会种水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封建因素逐渐发展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景颇族社会已发展到农村公社趋于解体和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景颇族社会已经分化出约占总户数1%的地主和2%的富农,80%以上的农户都是无田少地、缺乏耕牛和农具的贫苦农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景颇族社会实行着一种以“崩督”(景颇语)为首构成的政治制度,景颇语称为“贡萨”制度。“崩”意为“山”,“督”意为“主人”或“官”。因景颇族居住山区,当地汉族形象地把“崩督”这种管辖山头的官称呼为山官,研究政治制度的中国学者由此引申,把景颇族以“崩督”为首构成的政治制度,称为“山官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根据不同的出身和血统,社会成员被划分为官种、百姓和奴隶等3个等级。山官是景颇族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最高政治领袖。每一个山官都有自己统治的辖区,在辖区内山官拥有广泛的职能和权力,具体表现在领导生产,管理、调整、分配土地等方面。山管制度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彻底消失。

  爱刀如命

  景颇族是一个以农业为生计的民族,粮食作物以水稻、旱谷、玉米、小麦、粟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菜、八角、草果、香茅草等。在农业生产中,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是景颇族传统的劳动组合形式,农忙季节采用不计报酬、不计时间长短和劳力强弱的“吾戈龙”(载瓦语,意为换工或合伙干活)形式进行协作劳动。

  景颇族主食以大米为主,竹筒饭、鸡肉稀饭是景颇人喜爱的特色主食。菜肴以辣著称,品种除园地中种植的瓜、豆、芋头、青白菜之外,从山林中采集的野菜、野果也是餐桌上的家常菜。烹饪方式包括舂、烧、烤、煮、蒸、拌、揉等几种类型,其中,舂菜是景颇族菜肴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味道鲜美独特,景颇人常说:“舂筒不响,吃饭不香”。

  景颇族素以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称。长期生活在山区的景颇族男子爱刀如命。他们刚一出生,外公、外婆就会赠送一把精美的长刀,从此和刀结下不解之缘。他们以佩带长刀为美,不仅是个性的装饰,也是生产的工具,还是男女定情的信物。在很多景颇族的重大节日里,长刀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景颇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为目脑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祭祀天神“目代”的传统祭典活动。1983年4月,目脑纵歌被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确定为景颇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由州县或乡的人民政府组织,于每年的正月举办。节日期间,成千上万的景颇族男女身着盛装,从崇山峻岭、苍苍莽林中欢欢喜喜地汇集到举行目脑纵歌盛会的广场。景颇族各个支系的人们都把目脑纵歌奉为最神圣、最庄严的节日,把参加目脑纵歌盛会视为莫大的幸福和乐趣。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景颇族创造了丰富的文学和艺术。民间文学有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情歌、叙事长诗等种类。宗教祭司“洞萨”所念经词,也是一种宗教文学。它们是景颇族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既反映了景颇族的历史和现实,也反映了景颇人的宇宙观、生活的态度、思想、感情和愿望。创世纪诗史《目脑斋瓦》是景颇族民间口头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代表,全诗长万余行,内容涉及天地的形成、鬼神的世界、人类的出现、景颇民族的起源、人间的生活、爱情和痛苦等,生动表现了景颇人心目中的世界和他们真挚朴实奋发向上的情感。

  景颇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各支系民歌种类繁多,歌唱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有对民族历史的叙述,古代传说故事,也有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和节日丰收的欢庆,还有对爱情的执著追求。音乐形态丰富多彩,除单声部民歌外,还有多声部民歌。景颇族的乐音与舞蹈常常融为一体,使用的乐器主要有木鼓、象脚鼓、芒锣、竹制管乐器“比客”、“吐良”、“勒绒”等。

  在景颇族的艺术中,编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编织工具十分简单,却能编织出300多种绚丽美观的图案。绘画大多与原始宗教相结合,多系单线回纹图案和单线直纹图案。雕刻有简单的圆雕和竹木刻。

  欣欣向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景颇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为主,生产工具十分简陋;民族内部的商品交换很不发达,商品交换全仰赖于汉族和傣族为主的市场。景颇人没有自己的学校,识字的人非常少,人们长期靠刻木结绳记事,靠世代相沿的口承方式进行文化的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颇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景颇族人民破除了阻碍生产发展的鬼神迷信和陈规陋习,挖开了鬼山,把沉睡了千百年的荒山,开辟成为绿油油的茶园、果园和层层梯田,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改变了过去缺吃少穿的状况。尤其是1978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税收的免出,景颇族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景颇族地区没有工业,现在景颇族居住的德宏州已基本形成了以制糖工业为支柱,同时拥有电力、冶金、制药、煤炭、建材、食品加工、橡胶制品、玉雕等门类的工业体系。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德宏地区边境口岸的开放和边境贸易的空前发展,景颇族的商品经济意识随之有了很大发展,商业从业人员逐年增加,景颇人创办的商业实体开始跻身商场,经营方式包括集市贸易、经销、贩卖、长途贩运、个体企业、边民互市、推销、采购等。

  昔日景颇族山区交通闭塞,连接村寨和外界的道路均为山间小道,雨季道路泥泞滑烂,出行困难。“山高坡陡石头峭,一天爬不到半山腰”是景颇族山区交通状况的写照。新中国成立后,景颇山区的交通状况日益改善。现在,昔日的人背马驮已被汽车或拖拉机运输所代替。景颇人外出串亲访友,不必再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汽车成为他们出行的便捷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景颇族除了山官子弟可以进学校受教育以外,绝大多数景颇族人是刻木记事,用豆粒计算,有文化的人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发展,景颇族山寨普遍建立了小学,州县乡都设有中学,德宏州州府所在地芒市还建立了民族师范学校、农业学校、卫生学校、财贸学校、技工学校和教育学院,为景颇族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景颇族也拥有了本民族的学士、硕士和博士。

  1949年以来,景颇族的新闻出版事业和作家文学从无到有,得到了蓬勃发展。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德宏人民广播电台、德宏电视台分别设立了景颇语编播部,制作播出景颇语节目。德宏州各县广播站也都开播景颇语节目。云南民族出版社、德宏民族出版社、德宏团结报社,分别设有景颇文编辑室,德宏州文联设有景颇文文学期刊《文蚌》编辑部,编辑出版了大量景颇文报纸、书籍和杂志。同时,利用景颇文搜集、整理、出版了一批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作品。20世纪80年代中期,景颇族作家文学开始产生,30多年间,大量用景颇文和汉文创作的小说、诗歌和散文作品。其中部分小说被译为英、法、日等文字,介绍到了国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景颇族地区曾经缺医少药,各种烈性传染病流行,尤其以恶性疟疾为甚,患病的人很多,群众中流传着“六月七月天灰灰,锄起锄落挖坟堆”的悲惨民谣。在各种疾病的威胁下,人们把杀牲祭祀作为抵制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得病就请董萨打卦占卜,献鬼治疗。1949年后,景颇族地区缺医少药的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变,景颇族居住地区的州县均建立了医院,乡建立了卫生所,村建立了卫生室,州县乡村4级的医疗卫生网已基本形成。景颇族地区加强了艾滋病、霍乱、结核等传染病的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工作,有效地遏制了各类重大疫病危害蔓延,各种烈性传染病得到控制或根除。昔日疫病流行的景颇山,如今人丁兴旺,欣欣向荣。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苗春编辑整理)

景颇族
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TA说民族)
责编:苗 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