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8月05日 星期六

塞罕坝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8月05日   第 12 版)

  图为塞罕坝的林海。
  王 龙摄(人民视觉)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千层板林场苗圃基地,技术员高平(左)在传授工人科学育苗技术知识。45岁的高平属于林场第二代务林人,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育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
  赵海江摄

  在塞罕坝千层板林场苗圃5区,工作人员正认真检查每一株樟子松的长势情况。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提高育苗质量,配备了专门的喷灌、晒水池、起苗机械及种子加工、精选、检验等设备。每年可产云杉、樟子松等良种壮苗600余万株,除满足本场造林需求外,还远销北京、内蒙古、山东等地。
  张 昊摄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一座“望海楼”里,防火瞭望员在观察和记录林木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 晓摄

  从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部驱车向东北方向驶去,远远就能望见一棵落叶松兀自挺立。20多米高,枝杈密布,主干粗壮,两个人才能合抱起来,树龄已超过200岁。“我们叫它功勋树。没有这棵树就没有今天的塞罕坝。”林场党委办公室主任赵云国说。
  图为功勋树今(右)昔(左)对比照片。
  新华社发

  近年来,每年平均50万名游客来塞罕坝观赏高原美景,一年门票收入4000万元。图为游客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游玩。
  新华社记者 王 晓摄

  8月4日,本报头版头条推出报道《塞罕坝:美丽高岭重现生机》,讲述了塞罕坝55年来的沧桑巨变。今天,我们再推出一组图片报道,多角度展现塞罕坝如今的绿色风貌。

  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河北省最北端,一弯深深的绿色镶嵌于此。它叫塞罕坝。

  三代人,55年,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身为百万亩人工林海,相当于为每3个中国人种下一棵树——塞罕坝林场人创造出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塞罕坝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
责编:孙 懿 邮箱:rmrbs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