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纳西族(nà xī zú)人口为326295,其中绝大部分居住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丽江市。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如“纳西”“纳日”“纳恒”“纳罕”“玛丽玛沙”“路路”等,自称纳西的人占总人口的5/6。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黑”等意,“西”“日”“罕”等皆意为“人”。
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由祭司东巴用来书写经书的有两种文字,一种是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语称之为“斯究鲁究”,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记”;另一种文字称“格巴”,是一种表词的音节文字,当文字记录语言时严格保持字和词相对应。1956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以丽江大研镇土语为标准音,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形式的《纳西文字方案》。
从北方神山迁徙来的羌人
学者多认为纳西族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黄河)湟(湟河)地带的古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迁徙至雅砻江流域,再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一些学者提出纳西族是南迁的古羌人与现居住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川西南及滇西北的石棺葬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包括纳西族在内的部分古代氐羌部族的文化习俗。
纳西族的“送魂”习俗和东巴经记载的送魂路线,也是追溯纳西族迁徙历史的重要资料。送魂路线的很多路站名都与川滇藏纳西族活动地区的古今地名相对应。很多地方的纳西族都说他们是从北方一座叫居纳什罗的神山上迁徙下来的,至今纳西人仍以传统母房中的中柱象征此山。
据《后汉书》《三国志》等记载,汉代时居住于越巂郡的纳西人称为牦牛种;晋代居住于定笮(今四川盐源)的纳西人称为“摩沙夷”。东汉永平十七年,川西南白狼夷向东汉王朝奉贡,献诗三章称为《白狼王歌》,共44句176个字,其中有90多个字与现代纳西语相同或相近,说明白狼夷可能是纳西先民。传说古白狼国在今四川巴塘。
唐代,纳西族分布的地区处在唐、南诏、吐蕃三个政权之间,有铁桥之险和盐、铁之利,成为这三大力量的逐鹿中心。宋代,大理国不能有效控制纳西族地区,北边的吐蕃因内乱频繁,无力南下,纳西族地区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人口、经济和文化都得以发展。
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蒙古军在忽必烈的率领下兵分三路南征大理国。进入纳西族地区后,对当地部落首领先后授以“茶罕章管民官”“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职,此是土司土官制度的雏形。1274年,元政权设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之名从此始。
明代是纳西族重要发展时期。木氏土司不断为明王朝征战效力,多次得到皇帝亲赐的“辑宁边境”“诚心报国”等嘉号。木氏土司积极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及医生、教师、画师、佛、道教人士和开矿、冶炼、建筑、铜业、银业等方面的技术人才,成为云南省内最富有的大土司。土司借机扩张,向藏区用兵,其势力范围达木里、巴塘、理塘、康定及西藏昌都以南地区,通过“茶马古道”所进行的贸易日益繁荣。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土知府为通判,废除庄奴,建立了封建地主经济。清廷以当时满汉的生活方式和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观衡量纳西族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强制性移风易俗,如废火葬,改革服装,强化封建家长制、包办婚姻制等,导致纳西族地区发生了重大的社会矛盾,加剧了传统文化的衰落。
火塘是日常生活和精神中心
纳西族居住在滇、川、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背靠青藏高原,面向云贵高原。境内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虎跳峡、玉龙雪山、梅里雪山、贡嘎岭等名山大川,山体与峡谷相邻,使得气候、植被、土壤乃至整个自然综合体都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丽江市是中国著名植物保护基地之一,仅种子植物就多达2998种,杜鹃花就有40多种。
纳西族曾有“穴居”习俗,演变为以农耕民族后,开始建造较固定的井干式的木楞房。建造时先平齐木料,在两端砍出接口,将圆木首尾相嵌,大小头均齐,构成四面围墙。然后架起檩条,直接铺上长形木瓦,用石头紧压木板。圆木间抹上牛粪或泥,以避风寒。
纳西族将正房称为“吉美”,直译意为“母房”“大房”。这是整个住宅的中心,神龛下设平台型单火塘或双火塘灶,火塘中央埋一个盛有金银、五谷及海贝等物的土碗或陶罐,象征火塘灶的心脏。火塘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中心,火塘边的座位与人们的性别角色和家族、家庭的尊卑长幼序列密切相关。
从清代起,纳西人吸收汉、白、藏等族的建筑技术,被称为“三方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土木或砖木结构瓦房建筑在丽江城镇和坝区、河谷区农村普遍流行。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观。
古城坐落在玉龙雪山下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一说建于唐代,即当时的“三赕城”),总面积3.8平方公里。四方街是古城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状向四周延伸。位于城北的黑龙潭水由北向南蜿蜒而下,至双石桥处被分为东、中、西三条的支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溪流,入墙绕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象。西河设有活动闸门,居民利用西河与东河的高差冲洗街面。古城的街巷全部用红色角砾岩石(民间称为五花石)铺成,晴不扬尘,雨不积水。众多大小水流之上,造型各异的古老石桥、木桥多达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木氏土司的府邸巍峨壮观,模仿中原王者气度,又没有落入中原皇宫帝苑“居中为尊”的俗套,它僻处城南一隅,如蛛网般纵横交错的街道像星光般从四方街这一最明亮的商贸中心向四方八面辐射。
在丽江、维西、中甸等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纳西族地区,家族依照父系血统而组成。纳西人把父系亲族视为“骨”,母系亲族视为“肉”。“
在丽江,父系制家庭是传统的生产单位。在宁蒗永宁,母系制家庭则是基本的生产单位。纳西族民间还有传统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织“合心组”和互助性放牧组织“路补”。
丽江纳西族的父系家庭,大多由三、四代人组成。子女从父姓,财产由父亲传给儿子,实行父系继承制。分家时,传统习惯是由儿子们均分田地、房屋和大牲畜,而幼子有优先权得到最好的一份田地产。分房子也一般是由幼子占祖房,其他儿子另外择地起房。
纳西族的传统婚礼称为“素字”,意为“迎接生命神”,纳西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神“素”,新娘是外来的新的家庭成员,因此要把她的生命神迎进新郎的家庭,与新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命神结为一个集合体。整个过程与东巴教密不可分。
纳西族节庆很多,主要的节日习俗有:祭天、新年、“烧包”节、“棒棒会”、三朵节、火把节等。
东巴经集纳民族宝藏
东巴教是纳西族多元宗教信仰的主干,是在纳西族处于氏族和部落联盟时期的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泛灵信仰,大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重卜,以及“大自然和人是兄弟”这一基本理念,是东巴教的主要特征。在当代纳西族社会中,东巴教文化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闻名遐迩的文化产业,但东巴教不再是全民信仰的本土宗教。
东巴是东巴教的祭司,全是男子,其传承主要是家庭或亲族世袭制。“东巴”意为“智者”“上师”“大师”。
东巴平时从事耕稼樵牧,是不脱产的农牧民,只是在受人所请时才举行法事,略得实物或现金报酬。学识渊博,精通众艺的东巴被尊称为大东巴,出类拔萃者被尊称为东巴王。
卷帙浩繁的东巴经不仅是纳西先民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集纳西族古典文学大成的宝库。古老神话、史诗、传说、故事谣谚,都被东巴们用象形文字记录在东巴经中。东巴经文学是诗体文学,3、5、7、9、11、13等奇数诗句错落使用,长短相间,比较自由,所有的作品都由东巴用特定的乐调吟咏唱诵。
东巴经文学包括自然神话、洪水神话、始祖神话、战争史诗、爱情长诗、镇鬼神话以及大量故事谣谚。代表作如神话史诗《创世记》《黑白之战》《哈斯之战》《祭天古歌》等,反映了纳西族顽强坚韧、崇勇尚武、认同心重、凝聚力强的民族精神。《鲁般鲁饶》《初布游布》等作品,以浪漫瑰丽而凄婉的笔调讲述了纳西族青年男女不惜以死殉情的动人故事。纳西族的民间歌谣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调”,特指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口传叙事长诗。其代表作有《游悲》《猎歌》《赶马》《伐筝》《鱼水相会》《蜂花相会》《雪析相会》等。
明代以来,纳西族出了不少以汉文写作的作家,明代土司阶层的“木氏六公”有大量的诗文传世。木公、木增等人的诗集选入了《云南丛书集部》及《古今图书集成》等书中。木增所著的《云薖淡墨》六卷还收入了清代所编的《四库全书》中。
绘画与雕塑是纳西东巴宗教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东巴绘画可分为木牌画、竹笔画、纸牌画和卷轴画。著名的丽江白沙壁画即是明代丽江纳西族社会大开放的产物,表现在题材上是佛教显宗、密宗和道教等多种宗教内容相互融合并存,以及多民族的绘画技法糅为一体的现象,突出反映了纳西族善于吸纳多元的异族文化,不执迷于一种宗教文化的特点。
著名的“丽江古乐”也是多元文化相融汇的艺术结晶。“丽江古乐”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今已失传)。
“白沙细乐”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几部大型古典管弦乐之一,它是丝竹合奏,分章节(尚存八首歌、舞、乐结合而成的套曲),其旋律与“和声”的独特是全国所仅见的。“丽江洞经音乐”自明清从中原逐渐引进并植根于纳西族的文化阶层中。它是道教“经腔”系从四川梓潼县传来的“大洞仙经”。
纳西族的很多传统古典乐舞保存在东巴教中,如被誉为国宝的东巴舞谱《蹉姆》,用图画象形文字记录了东巴举行仪式时所跳的各种纳西族古代舞蹈。它不仅是国内少数民族古文字中迄今仅见的舞蹈专著,也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的最早舞谱之一。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2003年7月2日,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表决通过云南“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流”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丽江位于“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2003年10月15日,丽江市收藏的东巴古籍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丽江从此成为拥有三项世界遗产桂冠、举世无双的“世界遗产地”。
这些世界级声誉极大地推动了丽江纳西族地区的旅游和文化产业。丽江在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过程中,还先后获得了“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之一”“地球上最值得去的100个小城市之一”“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等称号。
如今,纳西族人民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正满怀信心跨入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张稚丹编辑整理 本版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