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主力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中,红军进行了380余次战斗,历经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行程二万五千里。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结束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国内出版了不少红军将士长征途中撰写的日记,如红一军团童小鹏的《军中日记》,萧锋的《长征日记》,《彭绍辉日记》《赖传珠日记》,红五军团的《陈伯钧日记》,红九军团赵镕的《长征日记》和林伟的《“战略骑兵”的足迹》,红六军团的《王恩茂日记》等。
这些红军长征日记,不同于诸如《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这些描写长征的大部头作品,它们形式多样、篇幅短小、写作方式灵活自由,有的记叙长征沿途山川关隘的险阻,有的记叙红军经历的激烈的战役战斗,有的记叙红军内部反对错误思想、错误倾向的斗争,有的记叙红军的政治、群众工作的情况,有的记叙红军战士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面貌……红军日记,已被看作是研究长征历史的重要的文献资料和历史资料。
这里重点介绍萧锋的《长征日记》。
1979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萧锋日记》,书的淡绿封面选自黄镇的《长征画集》。
打开书,首先看到的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长征到达陕北后的合影,遵义会议会址照片,乌江天险以及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地点照片,还有雪山——夹金山、阿西水草地、天险腊子口、陕北吴起镇等历史照片……单看这些照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艰苦卓绝的长征情景,似乎一幕幕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书中《编者的话》介绍,这本日记选用的是萧锋同志从1934年10月16日红一方面军离别中央革命根据地起,到1936年12月23日山城堡战斗总结会议止所记的日记,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叙了长征的全过程。
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是红军湘江血战。
萧锋日记这样写道:12月6日,为“使全野能顺利通过湘江”,我红三团奉命阻击敌人,但陷于前来增援的蒋介石的嫡系几个师的重围,部队突围中“刺刀对刺刀,白刃格斗两个多小时,突出了第一道包围圈”。但追击的敌人越来越多,红军战士“看到敌人就刺,遇到白匪就杀,刺刀弯了,捡起枪继续冲杀”,“刺死刺伤敌几百人,自己伤亡也很大”,全团将士损失近一半,炊事员挑着饭担子,看到香喷喷的米饭没人吃,边走边哭。“不少同志都痛哭流涕……我也蒙着头哭到半夜……这是我到红三团后第一次大损失。不过总算突破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这是红军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结果。”
“飞越大渡河,智夺泸定桥”,是红军的英雄传奇。萧锋写道:蒋介石吹嘘红军在大渡河“只有做‘石达开第二’”,但“军阀们不要高兴得太早!石达开的失败,那是历史。共产党和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领导的红军没有过不去的天险。”经过充分的准备,红军一团二连挑选17名勇士,冒着敌人疯狂的射击,在我军火力配合下,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但因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船又少、敌人夹击合围,必须协同西岸红二师四团夺下泸定桥,保证红军主力胜利渡过大渡河。随即红三团向泸定桥前进,“西岸,红二师四团在行军。走到晚间,两岸的部队都点起了灯笼、火把,好像两条火龙向泸定桥疾进”,一夜急行军二百三十多里,“泸定桥守敌万万没有想到我们红军来得那么神速”,他们正准备放火烧桥板,“我们三团侦察排已猛扑到敌人跟前,厉声高喊‘缴枪不杀!’敌人一下子吓呆了。东岸铁索桥上已有几十米木板被烧坏,红四团二连几十名战士不怕身衣火烧,冒火前进,将守敌击溃,在东桥头与红三团胜利会师”。
萧锋率38名勇士南渡乌江“抢占四渡口”建立奇功,在吴起镇油灯下,萧锋第一次聆听毛主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讲话的情景等,在萧锋的笔下都有栩栩如生的再现。
正像萧锋的女儿萧南溪多次畅谈父亲萧锋这本日记,“在父亲的长征日记中记载得最关键、最惨烈的战斗当属湘江血战;最紧急的,当属飞夺泸定桥;最传奇的,当属四渡赤水时的南渡乌江;最自豪的,当属在吴起镇第一次聆听毛主席话长征……”
萧锋的《长征日记》,写于残酷的战争年代,22年中1365次枪林弹雨战斗、战役,很多日记是在激烈的战斗间隙中完成,有的甚至是在殊死的战斗中“趴在战友的尸体上,抓紧写了400字的阵中日记”。在萧锋与敌人搏杀时,这本“日记”曾挡过敌人的子弹。可以说这本日记上一页一页的文字,浸染过战士的鲜血,经受过枪林弹雨的洗礼……
让人惊奇的是,这位江西泰和县的放牛娃、小裁缝,没进过一天学校,他是在人民军队的熔炉中,在游击队女文书的帮助下,用“日记”方式学习文化的。
毛主席闻知萧锋有记日记的习惯,询问萧锋:“我们走了多少路?过了多少河,爬了多少山,走了多少省市?建党建政了多少群众,扩红了多少人?”这本日记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一次行军,洪水突来,萧锋的爱人不顾生死保护这本“日记”,将被洪水打湿、字迹模糊的“日记”,一字一句誊抄清楚。誊抄后的原始“日记”,被藏在老战友家的墙缝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锋才从墙缝里取出。
萧锋坚持64年记日记,是我军记日记时间最长、字数最多的人,国外友人连连惊叹“奇迹,真是世界奇迹!”
1984年2月1日,萧锋将这本“日记”捐献给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
有人问:“萧锋将军,是什么力量使您能持之以恒记日记几十年?”萧锋说:“是信念!信念支配着行动。有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就不会把记日记看成是平常的事。”这种信念来源于对人民的热爱,来源于火热的斗争生活、同生共死的战友们及其英雄事迹。
萧锋的女儿萧南溪说:“在那些日记里,父亲最为看重的,就是那些在长征岁月中记述的部分。”如今,这些日记已经成为我军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革命史的珍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