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8月01日 星期二

从一支部队看中国军队九十年(中国故事)

本报记者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8月01日   第 02 版)

  日前,记者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2集团军。该集团军某旅2连是一支英雄的连队,最为人熟悉的一战,发生在1935年5月29日夜,该连22名突击队员飞夺泸定桥。这被公认为红军长征最惊心动魄的一仗。

  这个连队曾属于一支英雄的部队:叶挺独立团。作为中共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于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打响武装革命第一枪。这支队伍在随后的南征北战间,参与多次重要战斗立下赫赫战功——

  长征时,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被誉为“开路先锋”;血战平型关,打赢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激战秀水河子,取得解放战争东北战场首场胜仗;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和平时期,参与九八抗洪、汶川救灾、多次大阅兵,成为全军第一个轻型机械化步兵团,参加过全军首次涉外军事演习、首次中俄联合军演……

  90载峥嵘岁月,其辉煌战绩,几乎是一部浓缩的军史。

  “六面碰壁居士”

  刚移防新驻地一月有余,该旅还在陆续安顿之中。新的旅史馆布展方案还未出炉,旅里的文物尚未开箱,堆满了上百平方米的房间。整个下午,记者都在从这些箱子中重新发现历史的碎片。

  一张泛黄的纸片上,遍是指甲大小的字。“……进出的门紧锁着……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即便被盖住了一角,也足够我一字不差背出整首诗了,这分明是几代人教材上熟知的《囚歌》。落款,“六面碰壁居士”,无疑是叶挺的笔名,牢房就是“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均不通的绝壁。

  1946年,叶挺离开国民党监狱才10个小时,便电告中共中央,希望重新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将犹如此!这支队伍从组建那天起,始终对党有着绝对的忠诚。

  为荣誉而战

  该旅4连的战士陈志翔、杨永杰看上去有些腼腆,直到听见“刘老庄”3个字才开始滔滔不绝。原来他们来自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服役于“刘老庄连”。

  74年前,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4连82名官兵,在刘老庄毙敌170余人,伤敌200余人,战至弹尽粮绝,悉数壮烈殉国。翻遍箱子,发现先烈们留下的,只剩下一面布满弹孔的连旗、一柄断了的枪。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赞之为“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慨之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从刘老庄乡招募战士,已是4连悠久历史的一部分,几乎从未间断。在当年82名将士牺牲后,淮阴人民送了82个汉子来,重新组建了4连。自此,4连便成了“刘老庄连”。

  陈志翔在成为班长后,年年给新兵讲刘老庄的故事。同样的情结,使得大学生士兵杨永杰在入伍第9天,主动请缨调到这个英雄的连队,成一时佳话。

  历史与荣誉加诸其身的,是难以形容的动力。去年,“中部铁拳—坦克·铁骑”比武竞赛中,作为车长的陈志翔拿到一金一银。入伍才两年的杨永杰,则是出了名的“没有短板”,第一年就被表彰为优秀士兵。

  荣誉感是军人的不竭动力。在2连,每年5月29日是连庆日,以纪念飞夺泸定桥;每年的这一天,都要评选“新时期二十二勇士”,以致敬22位先烈——这是战士们最为看重的荣誉。

  该旅政委林官亮直言,“对叶挺独立团的兵来说,没有第一之外的选项”。

  “铁军来了”

  一面“铁军来了”的旗帜缓缓打开。

  过去19年间,这面旗子出现在中国大地最为深重的灾难现场,抗洪抢险、地震救灾……自从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现场打出这面旗,威震南北的铁军,便添了这个新传统。

  最早的“铁军”二字,出现于1927年的武汉。时值北伐战争,叶挺独立团攻克武昌城,为表达敬意,武汉人民请汉阳兵工厂铸造了一块长1米、宽0.5米的铁盾牌,送给叶挺独立团所在的第四军,为表彰叶挺独立团的战绩,第四军又将铁盾牌转赠叶挺独立团,上书大红色“铁军”二字。

  没过多久,叶挺独立团参加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同时,也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时光流转,中国从战争走向和平,90年间始终不变的,是人民对子弟兵的评价。

  堆放文物的陈列室里,有一只黑色行李箱。层层翻下去,分别是一张写着“英勇的战友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红纸、一顶写着“测院二队武文斌”的帽子、一件黑色便服上衣、一条红领巾、一身迷彩服、一条皮带等。

  这是“5·12”汶川“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的遗物。他当年的战友张金瑞告诉记者,地震发生时武文斌正在休假,主动请缨冲到第一线,后因过度劳累引发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武文斌牺牲后发生了三件事。一是2万余名当地群众自发赶来,为其送行;二是妻子杨卫华身着婚纱,抱其遗像,拍下了两人唯一的婚纱照;三是父亲武中林抹干眼泪,穿上他的军装,站在了他的岗位上继续抗震救灾。

  铁军历史上从不缺铁骨铮铮的汉子,也不缺深明大义的亲人。在不可计数的感谢信中,战士徐超的父亲徐根生在一封信里这样写道:“我请首长转告徐超:希望他和战友们在抗灾救灾前线发扬革命战士的钢铁意志,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落款时间2008年5月25日,汶川地震后13天。

  那块“铁军”盾牌,那面“铁军来了”的旗帜,成为了永恒的召唤。

  一个叫余阳的汶川小伙子,亲眼目睹在这面大旗之下,子弟兵救乡邻于水火。两年后他怀揣理想入伍参军,二话没说便选择了铁军,然后在可以选择退伍时,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尽心思留下。“只要铁军一天需要我,我就一天不离开。”余阳说。

  在改革中涅槃

  这可能是和平年代规模最大的一次移防。

  在之前驻地驻扎了48年的叶挺独立团,与兄弟部队组建成新的劲旅后,融入重组后的第82集团军。他们移防时,全体官兵在8天时间里就换了个城市。

  从北伐战争到南昌起义,从井冈山到长征,从八年抗战到解放战争,甚至到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支部队的番号不断变化,官兵也换了不知多少茬,始终在破茧后重生,却从未在变化中乱阵。

  “从乱世飘摇中打响第一枪,到如今100多名将士远赴南苏丹执行国际维和任务,我们这支部队的变化,始终有着时代的烙印。”林官亮感慨。

  叶挺独立团无疑是人民军队辉煌历程中的一个缩影。归根到底,这个历史悠久的队伍,反复证明在“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下,人民军队不断涅槃,正在成长为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强大军队。

  军旗从这里升起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内的枪响,奠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图案,红底之上,镶金黄色五角星及“八一”二字。故此,叶挺独立团最为自豪的口号便是“军旗从这里升起”。将士们将它铸在雕塑前,刻在巨石上,记在日记里,铭记在心中。

  2017年的这一天,军旗升起在首都北京、东海之滨、喀喇昆仑、南沙岛礁,升起在城市、乡村、高山、大川与无人区,升起在航母辽宁舰、亚丁湾护航战舰,升起在我军驻刚果(金)、利比里亚、黎巴嫩、马里、南苏丹等维和部队营地里……

  风雨九十载,扬帆再起航,人民军队如今已成为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成为捍卫正义的和平之盾。

推动提速降费 促进融通发展
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
重温誓词迎“八一”
俄空天军总司令点赞中国空军
中国非遗走进柬埔寨国防部
“百名红通”黄红回国投案
从一支部队看中国军队九十年(中国故事)
文化拥军进警营
责编:陈劲松 王 萌 邮箱:diery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