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关系全国13亿多人“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从热点问题入手,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让成果对接百姓期待,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食安形势总体平稳
2014至2016年3年抽检结果显示,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样品抽检合格率稳中有升。其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抽检了25.7万批次食品样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6.8%。与2015年持平,比2014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品种和指标,如乳制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小麦粉中的黄曲霉毒素B1、蛋制品中的苏丹红等,3年抽检样品均全部合格;花生油中的黄曲霉毒素B1、水果干制品中的菌落总数、餐饮自制发酵面制品中的甜蜜素等抽检合格率逐年提高。
抽检合格率的提高,得益于监管网络的全面覆盖。目前食药监总局已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监督抽检体系,同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风险预警防控,一系列新举措正不断织密舌尖上的安全网。
为提高监管专业性,让食品安全不再遭受标准缺失之痛,我国历时7年建立起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完成了对5000项食品标准的清理整合,共审查修改1293项标准,发布1224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打造“智慧食安”
在成都国际金融中心负一层的大食代美食广场,一家小餐饮店“辣味友麻辣烫”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龙,店员李梅正忙得不亦乐乎。几平方米的店面里,餐饮服务许可证、营业执照悬挂在明显位置,各色菜品整齐排列,服务员统一着装,佩戴帽子和口罩。
记者了解到,为实现“小餐饮”从脏、乱、差到生产规范转变,成都市锦江区市场监管局创新机制,提出了“档口式小餐饮”的监管思路,美食广场里所有的“小餐饮”店共用加工间、消毒间、就餐场所等,每个“小餐饮”档口只负责制作和售卖,把以前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小餐饮”纳入监管,探索出监管和规范发展相结合的新机制。
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创新监管思路、扎牢监管篱笆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今年4月12日,一块“湖南省人民检察院驻省食药监局检察联络室”的牌子挂在了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门口,这是全国首家省级驻食药监部门检察联络室。
据了解,驻湖南省食药监局检察联络员采取每周1+X工作时间,致力于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无缝对接。
驻湖南省食药监局检察联络室成立以来,已会商案件200余件,指导案件65件,联合督办案件15件。据湖南省食药监局介绍,成立检察院驻食药监管部门联络室,有利于促进移送案件刑事追责,加大强制执行力度。
多措并举提高“食商”
“粉丝可燃烧含荧光剂”“肉松面包是棉花做的”……打开手机,一些食品谣言“刷屏”朋友圈,引发很多人“舌尖上的焦虑”。食药监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就此指出,打击食品安全谣言,要让科学知识跑在谣言前面,同时也要加大对食品谣言制造者、传播者的惩处力度。
在今年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中,各地食药监管部门举行了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帮助公众变身“食安达人”。
武汉市食药监局在活动场馆里竖起一个身穿制服的卡通形象,引起来往观众注目。据了解,这是武汉在2012年推出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代言人“康康姐”,目前已在武汉建立起监管部门、研究机构、院校、企业、媒体、公众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科普宣传模式和机制。“辣条是不是垃圾食品?”“豆制品会增加乳腺癌风险?”这些问题“康康姐”都会通过多种渠道给出答案。
对于“舌尖谣言”,食药监总局已基本做到在24小时内对谣言进行批驳打击。据颜江瑛介绍,食药监总局加大舆情监测力度,发现食品谣言及时辟谣。她表示,通过舆情监测和后续分析研判,食药监总局已及时发现并处置了“塑料紫菜”“可燃粉丝”等食品安全谣言。
(据新华社电 记者陈 聪 董小红 帅 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