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总人口406902人(2000年),主要生息于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贵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为主要居住区,黔东南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黎平等县为主要散居区,此外在广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环江、融水等县市以及云南省富源县也有水族村落分布。水族与周边的汉、苗、布依、侗、瑶、壮等民族友好相处,共建家园。
发祥于睢水流域
水族自称“睢(sui)”,因发祥于睢水流域而得名,故民间有“饮睢水,成睢人”之说。对于水族的来源,民间和学术界出现殷人后裔说、百越(两广)源流说、江西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说法,实际是针对水族发展史上某一时段或某一分支而论,都有一定的历史性与合理性。据《百越源流史》载,大约在殷商之后,水家先民从中原往南迁徙,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之中,形成了以中原文化、百越文化为主流的,南北民族融合的二元结构形式。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古代居住着许多部落,史学界统称为“百越”。水族先民南迁之后可能融入百越的“骆越”支系中,然后逐步发展成为单一民族。因此,水族社会保留着殷商文化圈和百越族群的浓郁文化遗存。水书是夏商文化的孑遗,属水族的精神支柱。鱼是水族的图腾,饭稻羹鱼是水族的重要社会习俗。
水族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举族大迁徙。殷商亡国之后,部分殷人南迁融入百越族群。这是水族先民的第一次迁徙。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发兵征剿岭南。水族先民举族第二次大迁徙,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来,由南方溯流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大致形成后世分布的格局,并逐步向单一民族迈进。水族先民经历了八九百年相对比较稳定的发展,到了唐代逐步发展成为单一民族。水族的族名以“水”代“睢”,与唐代设置的抚水州有关。开元年间(713—741年),唐朝在今黔桂交界的环江一带设置以安抚水族先民为主体对象的羁縻抚水州,这是中央王朝对自称“睢”族群的确认,标志水族以单一民族身份跻身于中华民族之林,族名从此以“水”代“睢”。据《唐书·地理志》《唐书·南蛮传》载:“贞观三年,东谢蛮首领谢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拜元深为刺史,领黔州都督府。”“贞观三年,以东谢首领谢元深地置县五:都尚、婆览、应江、陀隆、罗恭。”“开元中,置莪、劳、抚水等羁縻州。”据考证,应州及属下都尚县的治地为今三都水族自治县上江镇;婆览县治地为三都县恒丰乡,后世称为水婆;应江县治地为榕江县平永乡;陀隆县为台江;罗恭县为雷山县。宜州北面的抚水州在今广西北部之环江一带。从贞观三年至开元年间(629—741年)的100余年间,唐王朝相继在水族地区设置经制应州,羁縻抚水州、莪州、劳州、环州,以及都尚县、婆览县、应江县、罗恭县、抚水县、京水县、多逢县、古劳县等建制。在水族历史上,这是史无前例的辉煌,对推动水族成为单一民族,促进水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族的族名此后在一些私人的著述及史籍中出现,明末邝露《赤雅》有“ 亦僚类”之说。在清代及民国的史籍中,出现水家苗、水家夷、水家等称谓。195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三都水族自治县,族称定为水族。
岁时节日丰富
水族村寨大多是同血缘氏族聚居。起房造屋,通常要以主人的生辰八字择吉行事。水族传统的房屋结构,大多属于“人楼居,梯而上”的古越人茆榫“干栏”式建筑遗风,由“依树为巢而居”演化而来。
水族婚姻沿袭传统习俗,恪守同宗血缘不娶、异宗异姓氏族开亲的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旧是水族地区男女青年婚姻的主流。注意门当户对,讲究明媒正娶。即使当代,恋爱不十分自由,婚姻难以完全自主的现象较为普遍。水族很早就实行一夫一妻制,封建时代出现的纳妾现象也为数极少。水族古代议定婚姻范围十分严肃,由此产生《倒栽杉》《倒栽枫》和《破姓开亲》的种种传说。同时,与当地的习惯法紧密相连,故有“南低宇,吃不得”之谚语,即同血缘家族屋檐下的吊丧肉吃不得,特别注重婚姻集团内部的凝聚作用,即使相隔的年代久远也不能开亲。鱼是水族的图腾崇拜物。为了家庭人丁兴旺,民族强盛,鱼作为联姻的信物、圣物的习俗,在水族社会中世代传承不衰。
水族的岁时节日丰富而奇特。岁时节日有20多个,如端节(借端、吃端)、卯节(借卯)、额节(借额)、苏宁喜(借宁喜)、敬霞节(敬霞、拜霞)、春节(借荐)、清明节(挂青、挂社)、端午节(借王)、铜鼓节、洗澡节(六月六)、黄饭节、花椒节、二月二祭白龙、三月祭龙节、六月祭土地、六月祭山神、七月半、七月接送老祖、中秋节、重阳节、十月舂牛粑、拜庙(拜菩萨、拜哥善、拜善)、宇魉(liǎng)、吃新节(借咬里、借熬利)等等。过节日子依照水书择定,节日之繁多,特色之浓厚,个性之鲜明,实属罕见。水族纷繁多彩的岁时节日,与水族悠久的历史、历法、农耕文化、原始信仰、居住分布等紧密相连。
水族有本民族自己的历法——水历。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水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所以他们有着自己的重要节日——端节,水族人把这个节日当成汉族人的春节一样来过。端节,水语称“借端”,意为吃端,是新年开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聚会亲友的年节。2006年,“水族端节”“水族卯节”,分别被列为国家级、贵州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节,是水族过节范围最广、人数最多、历时最长、批次最多的节日,被誉为水族最盛大的年节,也属世界上历时最长、批次最多的年节。端节在水历年终12月及新年正月期间过节,对应阴历八九月,正是桂花飘香、稻谷成熟时候。古华夏称新年正月为端月,端月的第一天称端日,水族至今依旧如此称呼。端节祭祖以鱼为至珍祭品,鱼包韭菜是传统的供馔。祭祖除了丰厚食品之外,还将锄犁和镰刀等生产工具摆上,借以启迪后裔继往开来,靠劳动去开拓幸福。
水族地区社会风俗崇尚吃苦耐劳、尊老爱幼、大公无私、扶弱济贫之美德,抨击贪吃懒做、坑蒙拐骗、偷盗行窃、自私自利、朝三暮四的品行。有的还把这些相关内容编成脍炙人口的故事、歌谣以广泛流传,成为当地教化的重要内容。
水族文学的主流是民间口头文学。这是水族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对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以及自娱自乐的成果。这些成果历史地、形象地反映了水族绚丽多彩的社会面貌以及对人生美好的追求与向往。水族民间文学,依文体分类,可分为韵文体和散文两大类。韵文体的作品为说唱结合的曲艺“旭早”、歌谣类。散文体按其内容和形式,可分为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谚语、谜语等类别。水族创世纪神话与传说,是水族先民在远古时期的文学创作,主要围绕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如何形成,人类及动植物怎样起源等主题而展开的。这些题材重大,范围广阔、内容深邃的远古时期创世纪神话与传说,是水族文学史上最光辉和灿烂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包括仙婆牙娲开天地、造万物,人龙雷虎争天下,殷公(恩公)踩拓天地,洪荒遗民兄妹再造人烟等。创世纪神话,古歌占有优势,散文体未整理出比较完备的作品问世。
水书——水族的“百科全书”
水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字。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侗台)语支。水族古文字以及用这种古文字著编的信仰文化、民间知识杂糅的典籍,水语通称为“勒睢/泐睢(le sui )”,汉译为“水书”。水族古文字体系保留着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2500多个单字中,大部分为异体字。
水书被誉为水族的“易经”“百科全书”。2002年,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将水书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作为重点民族古籍收藏。2006年,水书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常生活中水族地区通用汉文。
水书,是水族先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追求文明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先进文化的代表,是水族社会文明史的象征。因此,关于水书来历的传说,在水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页,如《陆铎求学》《泐睢被焚》《借书奔月》等,反映了水族人民用自己的文化学解释自己民族文字的起源史与发展史。
水书是水族古文字及其著编典籍的汉译通称。水书典籍是水族民间知识、信仰文化杂糅的巨著。水书内容博大精深,除了直接反映水族天文历法、原始信仰之外,还兼容了水族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布阵攻守、伦理道德、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成为研究水族历史文化的珍贵典籍,也是宗教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等学科研究的珍贵资料。其中,信仰文化所记载的水族众多的鬼神,既反映了水族万物有灵的泛神观念,又反映了水族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经验积累,是失败多于成功的痛苦记忆。由于水书是水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民族亲和力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成为水族全民族信仰的精神支柱,成为维系水族各支系的重要精神纽带。
水族周边的苗族、布依族、瑶族、汉族等兄弟民族都认为“水家的鬼多”。岑家梧、张为纲等不少学者认为水书与“殷人尚鬼”之风有关,与殷人甲骨文有若干姻缘关系;晚清西南大儒莫友芝认为,水书是先秦时代的古文字,要研究商周文化“水书竹历参研摩”。
水族地区在积极抢救保护水书的同时,也正研究利用水书为现实旅游经济服务的路径。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杨鸥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