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有一个地方,依山而建,因山得名。
黄河从这里绕行而过。千万年来黄河水的切割和沉积,赋予它峡谷峭壁和沉积沙滩的独特自然景观。这座城市最早建市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千百年来,它在历史长河中起起伏伏,历尽沧桑。
革命年代,它留下了轰轰烈烈的一笔。这里不仅诞生了山西第一支工农武装、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更是以“养兵十万、牺牲一万”的不屈精神献身革命,为后代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
而现在,它正努力脱掉黄色的外套,重新披上绿色的绸缎。在赢得新生之际,带着自己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迎来更好的生活。
这里就是吕梁,是正在经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吕梁,是正在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吕梁,是正在努力与深度贫困斗争的吕梁。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绿色希望在这里新生。这里是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的第一站,是一个历经风雨而后涅槃重生的革命老区,有代表意义的中国新城。
历久弥新的红色基因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
把红色传统发扬好,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的经典论述。2017年6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从北京直飞吕梁,随后驱车1个半小时来到兴县,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习近平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7月10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生态中国公益基金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美丽中国梦,生态中国行——走进红色吕梁”大型采风活动在吕梁市举办。记者跟随活动来到吕梁,沿着红色血脉和红色足迹,一路探寻。
吕梁在红色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晋西游击队西渡的故事。1931年春,阎红彦、吴岱峰等人创建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随后率部西渡黄河来到陕甘。晋西游击队西渡后,发展到300多人,在与刘志丹、谢子长汇合后,游击队的指挥权转交给了刘志丹和谢子长,由此形成了陕北游击队和中国工农红军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总书记调研后,吕梁一本浅黄色封面的小册子火了。这本小册子名为《吕梁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简介》。习近平总书记看过,并为之点赞。在这本书里,收录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红军东征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刘胡兰纪念馆等11处红色纪念馆,并将它们集中命名为吕梁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10日下午,记者随活动考察团来到位于石楼县东征大街的红军东征纪念馆,了解革命年代红军为抗日而东征的英雄事迹。红军东征纪念馆是为了纪念1936年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东渡黄河,建立抗日山西根据地的历史业绩而立。院中,一座毛主席的大理石雕像耸立,映衬着蓝天白云,熠熠生辉。厅内由序厅和四个展室组成,分别陈列有革命文物75件、史料70余份、历史图片190多张,完整地再现了当年红军东征的历史壮举。展厅中一幅巨大的红军东征电动沙盘模型,运用声、光、电科技手段直观地再现了红军东征战斗的全过程。左右两厅陈列有老红军的题词30余幅。
红军东征从1936年2月20日晚8时开始。东渡黄河后,红军转战山西50余个县,中共中央在吕梁地区召开了“晋西会议”。到5月5日回师陕北,此次东征共历时75天。这次军事行动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在山西播下了抗日的火种,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有利的契机和条件。
如火如荼的脱贫行动
吕梁曾经是中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在吕梁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强调要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如期迈进全面小康的新时代。
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对于吕梁而言,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
“吕梁山上鱼米香,不信你来看青塘。要问青塘啥最好,芦苇海眼粽飘香。”今年的端午节,这段朋友圈里的“广告词”,从吕梁传到了太原及周边地区。这段广告词,出自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
吕梁市临县安业乡的前青塘村,村中水量充足,涵养了成片的苇子、百亩的鱼塘。但是,多年前青塘村却“抱着金饭碗,穷得讨饭吃”。2015年,吕梁按照“文化引领奔小康、打造美丽前青塘”的帮扶新思路,在前青塘村的芦苇上做起了文章:他们培训贫困人员用芦苇的叶子做粽叶、用芦苇秆做工艺品……在帮扶下学会了手艺的王维平,带动100多个贫困户及周边群众从事芦苇秆工艺品加工,共同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大道。他们创作的一幅《雄狮下山》的手工艺品,就被游客以1万元买走收藏。
如今,前青塘村知名度高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开农家乐的村民刘云云高兴地告诉记者:“平时日收入600来元,举办文化活动能达到5000元。”
这样的巨大变化让李正印高兴不已:“为了让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我愿意为你们做广告!”李正印认为,贫困不拒绝文化,脱贫离不开文化,而文化恰是吕梁精准扶贫的关键之一。基于此,吕梁市出台了《吕梁市文化和信息扶贫行动方案》《吕梁市2017年文化和信息扶贫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化扶贫举措,打出文化扶贫“组合拳”,让精准扶贫散发出浓郁“文化气息”。
归化村的变化是吕梁文化扶贫的另一个缩影。
在吕梁市离石区的归化村,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业成为大家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2016年,归化村推出“赏吕梁山风光文化旅游季”活动,游客明显增多,收入大幅提高;村里每周六、日上演的农耕实景剧《沟梁上的土疙瘩》,更让群众受益。该村100多人固定参加演出当群众演员,每演一场每人能挣80元,而该村总共才836人。“演演节目就能挣钱,过去想都不敢想。没搞文化活动前,村民人均收入大约2600元,现在人均达到8000元。”归化村村支书王治平说。
如今,吕梁的扶贫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展开,许多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日子有了盼头。
朝气蓬勃的绿色新生
吕梁石楼县牛头湾,是黄河最大的转弯处,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湾”。
7月10日,“保护母亲河 生态环保行”大型环保倡议公益工程在这里启动。这是一项对“母亲河”生态环保建设先进典型案例的系统性宣传报道工程,旨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推动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共治局面。
国务院参事忽培元在开幕式上对吕梁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我生在延安、长在延安,延安和吕梁山水相连,山形地貌非常相近,来到吕梁感到非常亲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吕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可喜成绩。希望吕梁红色、绿色相伴而行,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
今年以来,吕梁围绕“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民、林业增效”的造林绿化思路,推进退耕奖补、造林务工、管护就业、经济林产业增收4项工程,通过创新机制保护修复生态,大力推进红枣、核桃等特色经济林,组建扶贫造林护林合作社,积极发展“林药菌禽蜂”等特色功能性产品,大力实施生态旅游扶贫等重点工程,推动荒山增绿,农民增收。
其中,“绿色扶贫”是吕梁在绿化和扶贫之路上走出的吕梁模式。
以位于吕梁山北段、汾河上游的岚县为例,这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贫困村数量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3.9%,森林覆盖率只有21.9%,辖区荒山面积很大,沟壑纵横一片荒芜,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吕梁市决定在这里试点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组织+退耕农户”的合作方式,通过退耕地经营权流转,由岚县一家绿化公司做龙头,岚县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组织实施,贫困户负责种植,分工明确,栽种沙棘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物,不仅改善了环境,还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记者在吕梁采访期间,正值山西省的大型形象宣传节目《人说山西好风光第二季》拍摄进入高潮环节,李正印对记者骄傲地表示,作为市委书记,自己要代表吕梁上节目,要亲自为吕梁的旅游做宣传,“人说山西好风光,吕梁风光这边独好”。
吕梁市委书记的自信是有底气的。在全面展开的扶贫工作和生态建设工作中,吕梁的面貌正在发生变化,红色革命老区正在焕发新的绿色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