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08日 星期六

高山族 宝岛台湾的最早居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08日   第 07 版)

  台东县金峰乡新兴村
  陈海汶摄

  原始部落原始艺术

  高山族刺绣

  布农人平安祭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艺菜园”

  对台湾的少数民族,我国政府以“高山族(gāo shān zú)”为其正式族称,台湾当局则称其为“原住民”。据2004年台湾行政主管部门统计,台湾“原住民”共有452579人,占台湾总人口的2%左右,主要分布在台湾本岛的山区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上。

  台湾本岛峰峦起伏,风景优美,四季如春,物产丰富。稻谷一年两熟到三熟,乌龙茶和红茶饮誉中外,热带和温带水果有80多种。森林占全岛面积55%,特产樟脑占据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

  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及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高山族内部又分为阿美人、排湾人、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邹(曹)人、雅美人、鲁凯人、卑南人、邵人、平埔人等。各族群语言差别比较大,但都属于多音节的没有声调的胶着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起源于北京周口店吗

  关于台湾少数民族的来源,主要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认为是中国大陆百越民族中闽越的一部分;第二种认为是来自菲律宾、婆罗洲诸群岛的马来人;第三种认为主要源于闽越,在历史发展中又先后融合进了来自琉球群岛、菲律宾、婆罗洲及密克罗尼西亚诸岛的移民,各种移民交相融合。多源说较易为现今的学者所接受。

  1970年,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一块人类头顶骨化石残片,时间距今约二到三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后期的遗物。以后又陆续发现了6件人头骨片化石,被定名为“左镇人”,这是迄今被发现的最早台湾居民,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亲缘关系,应该是从大陆移居台湾的。新石器时代如圆山文化时代和卑南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文化有共同之处,即都有绳纹特征。有学者认为圆山文化的创造者是从大陆移居台湾的。

  史载,三国时吴国孙权于公元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达台湾岛,并带回当地居民数千人,这是见于正史记载的大陆政府第一次经略台湾。东吴丹阳太守沈莹据此著《临海水土异物志》一书,说当时的台湾先民各有部落统属,使用石器和骨器,种植五谷,兼营渔业。有纺织业,能作细布,并饰以花纹。以粟为酒,唱歌娱乐,有猎首及已婚女子凿去前齿的习俗,与大陆浙南闽北一带的“安家之民”颇为相似。

  610年,隋炀帝令虎贲郎将陈稜和朝请大夫张镇周率军万余渡海到台湾抚谕,最后载50户台湾居民而还。依据此次实地考察,《隋书·流求国传》对台湾作了较详实的记载。当时台湾社会组织为原始公社制,公共事务民主议定,人皆平等。台湾与大陆的民间交流活跃,隋军船队到达时,台湾居民误以为是商旅船队,主动到隋军中交易。

  唐宋时,不少大陆人移居澎湖、台湾本岛从事开发。南宋时,中央政府正式将澎湖诸岛隶属于福建省晋江县管辖,澎湖被纳入大陆版图。元朝政府在13世纪后期,设隶属于泉州路同安县的澎湖巡检司以管理澎湖、台湾等岛屿的民众,这是台湾本岛第一次被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

  1624年,进攻大陆遭挫的荷兰殖民者转而在台湾南部建立了台湾城、赤嵌城作为据点。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台湾北部,筑鸡笼城、淡水城为据点。1642年,双方在淡水决战,荷兰获胜,独占台湾。荷兰人修建教堂,开办学校,牧师充当教师。在经济上强征田租、人头税和其它各种苛捐杂税,并从事不等价的商业交换。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郑氏招大陆东南沿海的汉民移居台湾,从事各种经营开发;免徭役;开办学校,令台湾少数民族子弟入学读书。这是大陆军民第一次大规模地移居台湾。

  1683年,清朝出兵收复台湾,将台湾正式并入清朝版图,并设立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3县,后又增设彰化县和淡水、澎湖、噶玛兰3厅,光绪十一年(1885)清朝将台湾府升格为省级行政机构。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后,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日本侵略者掠夺了台湾2/3以上的土地和几乎所有的森林产权,对生活必需品实行高价专卖,对土特产实行低价专买制;在文化上实行殖民教育,推行“皇民化”运动,强迫学日语,甚至强迫高山族改换日本的姓氏。

  台湾光复前,高山族内部带有原始社会性质的部落组织保存得比较完整,有父系氏族、母系氏族、泛血统群为基础、以贵族宗家为中心、以“祭祀”为目的的多种社会组织形式。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台湾高山族的社会经济开始转型。光复后,穿越中央山脉的东西横贯公路修通,台湾当局为安置退役军人,在公路沿线建立了大型的农场、林场,受其影响,附近的高山族纷纷转向定居农业。到了20世纪60年代,水果、花卉、茶叶、香菇等经济作物种植逐渐成为高山族在农村的主要产业。近20年,后工业社会意识在台湾兴起,掀起了一股回归自然、回归传统的热潮,生态观光旅游一时成为时尚。传统部落组织已完全解体,物质文化现代化、民族语言的流失,高山族食物结构、饮食基本与附近汉民相同。

  辣椒泡水当茶饮

  高山族服饰绚丽多彩,各亚族都有自己特点,多用麻布和棉布制成。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包头巾/裹腿布等,妇女穿有袖或无袖短上衣、围裙和自肩向腋下斜披的偏衫、裤子或裙子。高山族妇女会染织各色麻布,喜欢在衣物上绣上精美的图案,还喜用贝壳、兽骨等磨制成装饰品。

  高山族的饮食通常是一日三餐,主食为稻米或小米,肉类有猪、牛、鸡等,沿海则多食鱼、贝类。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加盐加辣椒腌制。高山族喜欢吃粘小米饼。布农人将锅内小米饭打烂成糊食用。排湾人喜用香蕉叶子卷粘小米,掺花生和兽肉蒸熟,作为节日佳肴或外出狩猎时食用。泰雅人上山打猎时,喜用香蕉做馅裹上糯米,再用香蕉叶子包好,蒸熟后带去。雅美人喜欢将饭或粥与芋头、红薯掺在一起煮熟做为主食。

  高山族过去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作为饮料。高山族不论男女在喜庆节日都喜欢喝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高山族喜欢吸烟,阿美人和排湾人的成年男女还嗜好嚼槟榔。

  住在山地的高山族,房屋多为茅草屋顶的木板房。有些地区屋内要比地面凹下一、二尺,所以房檐离地面只有一米左右。阿美人、排湾人和曹人等地区,还专设有集会所,为村社所有,白天是工作场所,夜晚作为未婚男子的集体宿舍,一般会议和祭祀也多在此进行,如有战斗便作为指挥所。

  高山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之间不通婚。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地区的青年男女有恋爱的自由,但婚姻必须取得父母的同意。在布农人和邹人地区,男女婚事是由父母包办的。赛夏人地区有的实行交换婚姻,在个别的地区也有指腹为婚的。鲁凯人婚姻以嫁娶婚为多,入赘婚很少。男女可以自由交往,但要结婚就必须遵守传统的习俗。阿美人居住的地区,男子在十四五岁时就被编入“巴卡露该”(少年组),在集会所锻炼三四年以后升入“戛巴哈”(青年组),取得成人资格,可以结婚。泰雅人、布农人和邹人地区,男子在十七八岁熟悉农耕和狩猎之后才算成年。高山族女子在十五六岁熟练掌握编织技术时才能结婚。阿美人男子结婚后要入赘女家,邹人男子结婚以后有随妻到岳父家帮助劳动的习惯,时间1到6年不等,生一子女后才能回自己家。

  高山族的宗教信仰仍处于原始宗教阶段,相信万物有灵。在他们的心目中,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从浩渺苍穹的日月星辰、霹雳电闪,再到辽阔大地的山川湖海、飞禽走兽、草木鱼虫,无不具有神秘的灵魂。关于人类生于巨石、大树、蛇、虫、鸟等的人祖神话传说、邹人对榕树的祭礼与禁忌、排湾人崇拜百步蛇、泰雅人信奉“西稀利”鸟等,都是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

  舞蹈祭祀紧关联

  台湾高山族没有民族文字,但却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朴素而鲜明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与憎。民间文学主要依靠口口相传流传,内容包括神话、歌谣、故事传说等,诸如射日、战洪水及创世始祖等方面。如阿美人关于“火的来源”的传说、“小黑人”的传说,布农人的《萨朱舒》,赛夏人的《达爱》等。歌谣也是高山族口头文学中重要体裁,其中颂祖歌、劳动歌、征战歌、祭祀歌与情歌占有相当的比重。如赛夏人的《矮灵祭歌》非常著名,全歌诗行完整,唱法特殊,与矮灵祭之迎灵、娱灵、送灵之舞步相配合。祭歌内容有赛夏族对矮人冒犯行动的忏悔,也有矮人对赛夏人的谆谆训诲。词句错落,音律跌宕,是祭祀歌谣中代表性作品。乐器有嘴琴、竹笛、鼻箫和弓琴,杵乐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音乐。

  高山族最主要的宗教活动是各种祭祀礼仪。据统计,高山族祭祀多达70多项,举凡农耕、渔猎、征战、生育、婚丧、建筑、长旅等皆有祭,特别是围绕粟、稻、芋、薯等农事的系列性祭祀活动,既有固定的仪式,如开垦、播种、除草、间苗、收割、入仓、狩猎、丰年等;又有因地制宜的临时性祭礼,如驱虫、求雨、乞晴等。丰年祭是全年最盛大的祭祀活动。除了常见的祖灵祭、农事祭、狩猎祭、河川祭之外,还有特殊的祭祀,如赛夏人的“矮灵祭”(Pastaai)、邹人的“战祭”、泰雅人的“粟祭”、阿美人的“船祭”、雅美人的“飞鱼祭”、排湾人的“五年祭”、卑南人的“猴祭”与“大狩猎祭”等。祭祀短的三五天,长者长达数月,如雅美人的飞鱼祭,在3月至6月之间举行,与捕飞鱼的生产相始终。

  高山族人民在丰富的祭仪活动中产生了各种舞蹈,如播种祭、丰年祭、狩猎祭、飞鱼祭等,成为祭仪庆典中的主要内容。在其他喜庆日子里,如狩猎归来,亲友聚会等,也有规模不同的歌舞活动。高山族青年男女之间,从恋爱到结婚的过程也离不开唱歌跳舞。高山族歌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甩发舞”是雅美妇女的传统舞蹈,阿美人的“拉手舞”也很有特点,泰雅人、排湾人、鲁凯人、卑南人、布农人、邹人和赛夏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形式。

  清朝时,台湾少数民族已懂得人工饲养家畜。他们还会织树皮布、毛织品、麻织品,其“罽毯”染五色狗毛、杂树皮为之,陆离如错锦,质亦细密。大陆人多欲购之,常不可得。他们创造出水平式背带织机织出的“达戈纹”布,也很有名。高山族手工艺制作包括纺织、刺绣、琢珠、木作、雕刻、制陶和编织等,其中排湾、鲁凯、阿美、雅美、卑南、泰雅、赛夏以及巴则海等族群的陶器、木雕、夹彩织布、缀珠工艺、贴布和刺绣以及各族群的饰物、编织器都堪称艺术精品。高山族擅长雕塑和绘画,尤以排湾地区最为出色。在各种生活用具、装饰品、乐器以至住房的门楣、木柱、门槛、壁板和独木舟上,都雕刻着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有人物、动物、花卉和各种几何形纹饰,反映狩猎、劳动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由张稚丹编辑整理。图片来自网络)

高山族 宝岛台湾的最早居民
由雾社英魂所想到的(TA说民族)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