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07日 星期五

制造名城东莞的奋进路(全媒体大型采访报道·中国新发现·东莞故事)

海外网 李 萌 刘思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07日   第 08 版)

  同沙生态公园春色
  曹永富摄

  图为风景优美的松山湖高新区。

  图为东莞横沥镇友善公园。
  李 萌摄

  中国近代史开篇地——东莞虎门

  桥头莲湖
  邹锦考摄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相关资讯。

  说起东莞,大家熟悉的是它的制造业:智能手机出货量占全球20%,全球每10双运动鞋就有一双产自东莞,每5个人就拥有一件产自东莞的毛衣。可是,大家相对不熟悉的是它的精神文明建设、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尤其是近几年来,东莞的经济正实现转型,这座城市走上了不同于以往的奋进之路。为探个究竟,6月中旬,由人民日报海外版指导、海外网主办的“2017中国新发现”全媒体大型采访系列活动走进第二站—广东东莞。

  

  产业重地,经济腾飞

  1997年,一个年轻的广东小伙郭东林在东莞虎门镇开设了一家只有20台衣车的作坊式制衣厂。谁也没想到,这家不起眼的小作坊短短数年后竟成为一家分店开遍全国的知名服饰品牌企业,拥有1万多名员工,还形成了从设计到销售的一条完整生产链。这家企业就是以纯集团有限公司。

  坐落于珠江口东岸,广州、深圳、香港经济走廊中段,东莞这块福地孕育了很多像以纯这样的企业。东莞在很早前就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国际制造业基地。从1978年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的诞生开始,东莞以制造业为其龙头产业,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在不到全国万分之三的土地上,东莞创造了超过全国1%的工业总产值。以2016年为例,东莞地区生产总值高达6827.67亿元,比2015年增长8.1%,高于同期全国平均的6.7%和广东省的7.5%。相对于全国和广东省其他城市,东莞的经济名列前茅,且常年保持高速成长。

  2017年,东莞市政府正式宣布实施“倍增计划”。这一计划针对有发展潜力的国际市场,作为东莞市2021年实现“跨越生产总值万亿元”的重要抓手。从20年前企业全靠自力更生打下一片天地,到现在政府扶持试点企业,在政府助力下,东莞有望更快更好地实现经济腾飞。

  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中小企业局局长郑文志表示,为落实倍增计划,东莞市经信局计划投入3亿财政资金用于企业的扶持和发展。经信局还计划落地22个配套政策,如倍增计划人才子女入学政策和骨干人才奖励政策。对于倍增计划在今年内取得成绩的预估,郑文志说,倍增计划实施4个月的效果明显,所有企业增长平均达到18%,比市里平均企业增长速度快得多。“倍增计划的工作可以说是深入人心。”郑文志说。

  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正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东莞市优美的松山湖高新区,分别生产后备电源和PCB线路板检测设备和材料。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思模表示,市政府通过对本科、硕士和博士人才发放1.2万元至4万元的人才补贴,解决了试点企业高端人才引进难的问题。同时,东莞积极推动产业基金和金融工具来满足企业的需求,解决了资金投入的难题。广东正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梅领亮则指出,倍增计划提出后,政府以较快的行动速度,多次到企业调研和开会,协助企业解决成本和土地制约的问题。

  文明建设,没有终点

  经济快速发展的东莞,在精神文明创建方面同样下足了功夫,全城更掀起了一股“补短板、促提升”的“创文”热潮。

  东莞市由4个街道、28个镇组成,由于特殊的市镇两级建制,此前市区与镇村的文明程度存在一定差距。为带动全市打好文明创建攻坚战,当地政府选定茶山、横沥、麻涌3个镇作为示范镇进行重点打造。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3个示范镇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横沥和茶山镇,美丽的广场和公园、风格统一的广告牌、整洁的农贸市场、焕然一新的别样小镇令人幸福感油然而生。

  各个镇在文明创建工作中各出奇招,争相出谋划策,并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制订出独具特色的方案。横沥镇的城镇面貌整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除了拆除违章建筑、规范街道商铺之外,当地根治城市“牛皮癣”的成功案例更吸引其他城市前来取经。“创文”期间,横沥发动群众清理“牛皮癣”多达13万多处,清理户外违章广告共7878块,拆除面积达36909平方米。镇宣传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不仅依法处罚张贴“牛皮癣”当事人,更深入源头整治印刷“牛皮癣”的厂子,与此同时,在街道设置信息公告栏,让合法合规的小广告有了去处,真正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此外,当地政府还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动员全民举报违法、违章现象。横沥镇宣传委员王永权骄傲地说:“如今这些广告贩子不敢再乱贴,看到干净的墙面,也会觉得不好意思。”

  茶山镇注重丰富文明创建的精神内涵,在全镇各主次干道、公园广场、火车站均设立了公益广告宣传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地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以文明观念育人,同时提升了民众的文化品位。在东莞火车站,一张茶山旅游地图宣传牌引人驻足。精致的手绘图案,清新亮丽的颜色,使别具一格的小镇风光尽在眼前。

  镇容“改头换面”,村子也快步紧跟。超朗村将旧农贸市场改造成“一室多用”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民众提供休闲、娱乐和学习的空间。当地还定期举办道德讲堂、非遗课堂、文艺演出等活动以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南社村则用心挖掘当地民间技艺、祠堂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旅游及文化产业,且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来到茶山镇这两个示范村,家乡变美的喜悦感都显现在村民的脸上,村民都对记者说:“环境变好了,老百姓生活也更幸福了。”

  镇容村貌的“华丽转身”一举多得。王永权说,“创文”带来的不仅是城镇面貌的改变,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越来越多的企业看重当地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纷纷表示愿意前来投资设厂、扎根落户,乃至落地生根。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王永权说,接下来,不仅要将文明创建制度化,还要真正让全民参与其中,树立文明意识、提高自身素养,让魅力小镇的“创文”热潮永不退烧。

  古城印记,悉心保护

  东莞市虎门镇不仅仅是知名的中国女装制造名镇,更有着沉甸甸的历史积淀。1839年6月3日至25日,东莞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事件,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随之发生。

  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是东莞1200多年历史中最深的印记,国际社会也将东莞这段历史纳入史册。1928年,国际联盟在国际禁烟会议上,把虎门销烟开始之日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将虎门销烟结束的次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东莞的历史文化注定不平凡。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东莞市于2015年起启动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申请已于2016年6月底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呈报国务院。

  东莞市规划院高级规划师谭歆瀚表示,东莞市委市政府将东莞古城的保护提升到一个战略的高度,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东莞市的历史文化,并做到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平衡。谭歆瀚指出,市政府已将东莞“山、水、城”的特色塑造纳入到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当中,在城市建设中全面推进东莞历史文脉的传承,并依法保证古城保护规划的贯彻实施。

  记者走访了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及发展地——可园及民国时期大规模建设的骑楼街——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对它们的保存完好留下深刻印象。

  中兴路-大西路街区是莞城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古街区,保留了清末民初东莞古城的风貌。1930-1934年间,骑楼从东南亚、广州等地引入东莞,是典型的东西合璧的建筑,从它身上可以看到民国时期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如今古文化街上的居民开着一个个店铺,做起了小生意,延续着古城的风韵。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保护下,东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将创下又一个奇迹。

  生态文明,拥抱森林

  提到东莞,也许人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布满烟囱和钢筋水泥的工厂和街道。然而,眼前的东莞竟然能眼见山河与绿树交辉相应、白鹭翩翩起舞的画面。而这样的美景,从市中心向周边驱车随处可见。

  近年来,以建设“现代生态都市”为战略目标,东莞市推进了一系列的“绿化大行动”。据统计,全市财政投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资金高达33.53亿元,已建成14个森林公园、14个湿地公园和5个林业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37.4%,绿化水平更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2015年,历经几年的努力,东莞跻身“国家森林城市”的行列,更有40项指标全面达到甚至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标准。

  东莞市林业局总工程师徐正球告诉记者,许多城市都是先发展经济再改善环境,“东莞打破了这个旧思维”,把生态文明放到突出的地位。实践证明,这样的选择带来的积极效应是无限的。

  东莞利用林业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全市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340多个大型观光点和700多个小景观点全部由绿道串联,而这些景点全部免费对外开放。走在东莞的街道上,绿道穿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已然成为一种新常态。

  城市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了民众的品位。经历一星期繁忙的工作,人们更愿意走出家门,来到森林公园,以骑行、徒步的方式享受周末时光。如今,森林公园每年的客流量高达2000万人次。

  打破了之前“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的固有模式,林场停止采伐后更多地被用来发展旅游业,周边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收入也跟着提升了。不仅如此,优美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入驻。徐正球说:“华为把总部移到东莞的松山湖,就是最好的案例。”

  事实证明,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变好了,招商引资变得更容易,就越能吸引到人才;产业层次越高,城市竞争力也就会变得更强。现今的东莞,不仅是“世界工厂”的代名词,更有着一张“生态都市”的特质。钢筋水泥与绿意盎然的森林有机融合,生态文明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世界工厂 华丽嬗变(融媒精选)
制造名城东莞的奋进路(全媒体大型采访报道·中国新发现·东莞故事)
责编:崔玉玉 邮箱:cuiyuyu@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