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真正传入并立足中国画坛始于20世纪。百年来,中国的油画家在接受西方绘画技法之后,都在探寻油画语言及样式的民族性和本土化问题,思考油画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在“中西合璧”的探索中,中国的写意油画应运而生。
“文脉传薪——2017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展”日前在北京举行,120余幅油画作品呈现了当今我国写意油画学派的整体面貌。“文脉传薪”系列展览开始于2015年,这一次在2016年展出的50位代表艺术家作品的基础上,邀请各地中青年艺术家参展,规模达到120余人。展览分为意韵、意写、意象、意境、意念5个部分,分别呈现创作者在油画本体语言和造型方式上的探索,体现油画材料的创新性应用与中国传统文脉的关联。
百年来,中国的油画家花费大量的心血探索油画与中国画融合的种种可能。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徐悲鸿、刘海粟、关良、常玉、潘玉良等艺术家,就创作出大量优秀且带有鲜明中国写意精神的作品;在杭州国立艺专的体系中,出现了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吴大羽、苏天赐等一批具有中国气派和国际影响的画家;新中国成立后,罗工柳、詹建俊、靳尚谊等艺术家,不断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进行探索。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被几代油画家们所看重。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油画从西方传来,经过几代艺术家的研究与创造,成为表述中国文化主题和表达中国思想观念的视觉载体,更成为表现中国画家文化情怀的语言。在全球文化交汇和交融的情境中,中国油画需要寻找自己发展的路向。“写意油画”就是当代中国油画的一种新的学术现象,也体现了中国油画家新的文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