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6月30日 星期五

听《鸿雁》的香港司机

李小晓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6月30日   第 12 版)

  香港尖沙咀天星码头出租车搭乘处
  王 申摄(新华社发)

  香港维多利亚港湾
  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摄

  早晨六点,在香港,我坐出租车去赶早会。司机头发斑白,目测应是古稀之年。交代了目的地后,他便把音乐声音调大,启程。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他跟着音乐哼唱着,细听,竟是内地的歌曲《鸿雁》。

  “你是香港人吗?怎么会唱这么地道的内地歌曲?”我问。

  “我当然是香港人!这首歌很抒情啊,冬天到了,大雁飞去南方,心中却依然记挂着北方。”司机说,“现在年轻人的歌都爱来爱去,哪有这种对祖国的深沉思念?”

  司机对我说:“我们很多老一辈香港人和祖国是有感情的。”

  他给我讲述了他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他大学毕业,在英国人的公司做职员。但那个时候英国人视香港人为二等公民,常常欺辱谩骂。

  再后来,他在内地一家驻港单位找到了差事。

  那是一段舒心的日子,他说,招他进单位的内地上司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辈。两个男人一南一北一老一少,却常一起凑在旺角的地下室小酒吧里彻夜长聊,谈内地建设和香港未来。

  他还在这家单位认识了一位内地姑娘,坠入爱河。

  “她和香港女孩子不一样。”司机说,“她是大连人,个子很高,性格很开朗,常常走进楼门就能听到她的笑声。”

  “她带我去过一次内地,去了西安,看兵马俑、华清池、骊山。我从没见过那么久远的古迹,我一路上嘴巴张得好大,充满了惊奇。”

  那也许是司机生命中一段无比美好的记忆吧。但最终,这个姑娘还是离开了他。

  “她任期满了,就回内地了。我说我跟她回去,她没有同意。”司机长叹,“她说我在那里找不到工作。后来想想,还是不够爱。”

  爱的人离开了,司机对内地的好感却种下了。

  几十年中,任身边有的人如何诋毁内地,他始终坚定捍卫着心中那份祖国情怀。

  多年之后,转眼到了1997年。

  “那真是一段红火的日子,看着身边越来越多人了解祖国,接受祖国,心里特别满足。”讲到这里,司机脸上都是笑容。

  “您是我见过的祖国情怀最浓的香港人。”我终于忍不住发出感慨。

  转眼20年过去。越来越多香港人会讲普通话,但有些人对内地的态度依然固守着偏执。

  司机说,“也难怪你觉得奇怪。但老一辈香港人还有一批爱国志士。”

  他仿佛陷入了深度的思索,不再说话,又将音乐声调大。

  “鸿雁向苍天

  天空有多遥远

  酒喝干再斟满

  今夜不醉不还”

  苍茫辽阔的歌词,和窗外陈旧狭窄的街道,如此违和。

  “到了,83块。”司机将车停在写字楼门口。

  “今天听你用‘祖国’这个词,很温暖,谢谢。”我把钱给他,道谢,下车。

  看出租车离去的背影,我突然觉得还有很多问题想要问他。后来娶了怎样的妻子?为什么成了出租车司机?又去过内地吗?都不会有答案了。

  有些香港人对内地亲近,是因为早年在内地生活过,或因为孩子去内地读了书,或因为和内地人做生意挣到了钱。

  但这个深爱祖国的老港人,似乎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在这份情感中,他从未获得任何恩惠。但他还是单纯地将自己的信仰双手奉上,毫不迟疑。

  在漫长的人生苦旅中,需要一种力量来支撑。而这力量往往来自血脉,来自故乡,来自那些生命中与你有交集的人。“我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这种爱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的。国家是因为可爱才爱吗?不是。她可爱与否我都要爱,因为这是我的祖国,不是别人的。”

  如此,走过千山万水,才能始终心有所依。

旅游小镇为何受追捧(旅游漫笔)
听《鸿雁》的香港司机
黔西南举办国际山地美食节
公告
责编:赵 珊 邮箱:hwbtrave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