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6月24日 星期六

血液是非常重要的医疗资源(健康关注)

本报记者 喻京英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6月24日   第 09 版)

  今年第14个“世界献血者日”主题是“我能做什么”,口号为“献血,现在献血,经常献血”的主体活动,旨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献血者行列中来,拯救需要血危急患者,奉献爱心。科学研究表明,献血对心脑血管系统有良好的影响,对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2016年北京39.4万人次参加义务献血

  近日,在由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办的“2017年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上,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无偿献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家庭幸福安康的民生工程,更是一座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提供安全、充足的血液,是每个国家医疗保健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无偿献血及血液安全工作已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

  主办单位表示,活动旨在加强公众对无偿献血意义的了解,引导公众对于血液安全的正确认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

  目前,北京市共设有采供血机构4家、固定献血屋2个、固定献血方舱14个,同时在16个区设有街头流动采血点60个,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质量可靠的采供血服务网络。统计显示,2016年北京市参加无偿献血人数39.4万人次,采集血液总量68.6万单位。

  专家指出,无论是有计划的治疗还是紧急干预,血液都是非常重要的医疗资源。血液及其制品每年在全球能够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并能帮助罹患危及生命病症的患者延长生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还能支持复杂的医疗和手术程序;对于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等紧急情况时的伤员治疗以及孕产妇和儿童卫生保健等方面,血液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随时确保充足的血液供应,离不开全社会和献血人群定期参与无偿献血。

  参与无偿献血氛围还需提高

  献血率和用血量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两个重要指标。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介绍说:“北京无偿献血现状正是全国献血与用血情况的一个缩影。在临床用血量逐年增高的背景下,鼓励更多民众参与无偿献血,对于缓解‘血荒’、挽救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达到以无偿献血为基础,实现供血自给自足目标的关键。”

  刘江说,目前北京市红十字会血液中心向首都无偿献血工作捐款的个人、企业颁发证书,此外,“首都献血服务网”“首都献血APP”“首都献血微信公众号”均已正式上线,方便民众了解更多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以及有献血意愿者查询就近献血的具体地点和时间等信息。

  尽管如此,由于北京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大量来自全国的危急重症患者来京就医,医院用血需求呈持续上升趋势,无偿献血量仍难以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血液制品供不应求。相比全球高收入国家的献血率为每千人33.1次,中等收入国家为每千人11.7次,低收入国家为每千人4.6次,北京市常住人口无偿献血率达到每千人18.7次,虽位居全国城市之首,但全民参与无偿献血的社会氛围还有待提高,无偿献血事业仍任重道远。

  血液安全是用血的重中之重

  血液检测是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最关键的环节之一。目前,我国持续强化血站核酸检测质量控制,血液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为进一步提高血站质量体系建设,强化实验室质量管理和保障能力,国家卫计委在最新颁布的《血站技术操作规程》中规定,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验(CLIA)纳入血站血清学检测技术中,联合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AT),对血液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感染标志物进行检测。

  刘江介绍说,随着对血液和血液制品需求的逐年递增,临床用血安全与血液及其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管理也都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压力和挑战。自2012年国务院出台《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已于 2015年末实现血站血液筛查NAT检测全覆盖,将乙肝、丙肝、艾滋病的“窗口期”,从原来血清学检测的56天、82天和22天,分别缩短至31天、23天和10天左右。在极大降低“窗口期”感染潜在风险的同时,也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核酸检测模式和管理体系。除采用NAT以及CLIA检测,提升实验室自动化水平也是血站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通过全方位提升血站实验室检测技术及自动化水平,能够进一步加强血液制品质量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链接▶▶▶

  献血会损害健康吗

  献血的量算多吗?

  健康、适龄的献血者一次献血300~400毫升,仅占全身血量的5%—10%。人体平时只有80%的血液在全身循环,还有20%(约有800毫升)的血液储存在肝脏、脾脏、皮肤等小血库中备用。献血后,这些储备中的血液会很快释放到血液循环中来。献血后会加快血液新陈代谢,不仅不会影响健康,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还有一定好处。

  献血会降低免疫力吗?

  献血会降低免疫力的说法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献血时所失去的白细胞和抗体,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人体有效地抵抗病原体微生物的感染,形成人体的“免疫防线”。的确,献血会使人体失去一部分血液中的白细胞与抗体,但是从通常献血量来看,人体实际上失去的白细胞与抗体的数量是非常少的。而且,人体自身的血液一直都在不断新陈代谢,每时每刻都有许多血细胞衰老、死亡,例如白细胞的平均寿命只有10天,同时,又有大量新生细胞生成,以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所以,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个小时就会补上,血浆中的抗体等蛋白质,由肝脏合成,一两天内就能得到补充,白细胞也就很快恢复到原来水平。

  献血后会头晕眼花?

  献血后会头晕眼花, 只是因为血压的轻微改变。血压是血液对血管的压力。想象你往一个橡胶管道里吹气,你吹的力气越大,管壁受到的压力也越大。嘴向管道里吹气就好比心脏向全身血管泵出血液。血压高往往是因为血管壁太硬了弹性差,血压低可能因为心脏泵出血液的力量不足、心率过缓、血液量少(受伤失血的人可能低到血压都测不到)。但这个血压改变很快会被身体调整过来。献血时,少量血液的失去会让一些献血者的血压暂时降低,从而出现“头晕眼花”的状况,但是也是一种非常暂时的现象。

  为了减轻或者避免献血后“头晕眼花”的状况,献血者一般在献血后都会被要求进行一段时间的原地休息,并且补充一些食物和水分。

  献血收获意想不到的“福利”

  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科学家应用流体变形学和血液动态学,对血液与献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当人们献血后,会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液流速加快,供氧及运送营养物资的能力增强,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中风(脑血栓、脑溢血)及高血压的发生。

  经常献血可提高造血功能

  自胎儿出生后,骨髓就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造血功能和血细胞生成率逐渐下降。无偿献血会刺激人体造血功能更加旺盛,加速血细胞的生成,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坚持规律献血的人,由于骨髓造血系统不断受到刺激,保持较旺盛的新陈代谢,不断产生出更具生命活力的年轻细胞,新鲜的血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献血的人。无偿献血能降低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可促进、改善心理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的情绪可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沟通大脑及其他组织与器官,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免疫力的增强、抵抗力的提高。而献血是救人一命的高尚品行,在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慰藉,工作与生活更加充实。做好事者以德施善,实际上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血液是非常重要的医疗资源(健康关注)
面对慢病该怎么做(医说新语)
降糖药并非唯一控糖手段(医药指南)
健康资讯
“女不离藕”的说法有什么道理(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责编:喻京英 邮箱:hwbjks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