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记忆是什么?在孩子眼里,就是奶奶剪的窗花、妈妈用的蓝印花布包袱皮、爷爷喝的老酒、爸爸心爱的青花瓷瓶,还有过年贴的年画、春天放飞的风筝、憨态可掬的泥人儿和有趣的皮影与木偶……
日前,“寻找家乡记忆”为主题的传统艺术新媒体交互传播展在北京开幕。展览汇集了全国各地中小学、幼儿园孩子及老师创作的2000余件民间艺术作品,有来自大连的纸扎中国龙、贵州的傩戏面具和银饰、北京的泥塑和风筝、吉林的满族刺绣、天津的版画、河北的皮影、南通的印花布等。除了实物外,展览还通过数字技术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展示,用高科技手段将实物展示与虚拟展示融为一体。
用虚拟现实(VR)科技手段,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全景搬到现场的展示,最受观众欢迎。观众可以通过VR技术,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体验蓝印花布制作技艺的过程,也可以在动漫游戏中,亲身感受蓝印花布艺术纹样数字拼图的乐趣。
通过沙画来创作传统艺术造型,也深受小观众的喜爱。在光与电的几何交汇下,观众可以用沙画创作出形象生动、快速变换的沙画民间剪纸、京剧脸谱、风筝等艺术形态。这一创新性的大胆尝试,不仅为古老的民间艺术赋予新生命,也为中小学传统艺术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来表达孩子们对家乡记忆的理解,对民间艺术的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展览指导老师刘茜表示。据她介绍,为了更好地普及与传承传统文化,此次展览还特邀凤翔木板年画、贵州蜡染等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省级传承人现场制作、解说和指导。展览期间正值中国文化遗产日,前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
(刘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