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宫门河底挖出的鎏金铜象首、西洋楼养雀笼的黄釉琉璃构件、嘉庆御制的刻石……106件有故事的圆明园出土文物近日对外开展,这也是圆明园遗址公园首次向公众展示1996年以来20余年的考古发掘成果。展览位于圆明园展览馆内,预计展出到10月。
此次展出的106件文物均为圆明园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主要包括铜器、玉器、琉璃、瓷器和建筑构件,件件有特色、件件有故事。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课题组组长张中华参与了大部分文物的发掘工作,笔者刚走进展厅,就被他带到了一个鎏金铜象首的跟前。这个通体鎏金的象首,在灯光的照耀下发出金灿灿的光芒。“刚把它从河里捞上来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张中华回忆,2014年发掘大宫门河道周边文物的时候,在河道底部发现了这个硬邦邦的家伙,“当时就是一个死沉死沉的泥疙瘩,被泥裹得模模糊糊看不清。”当把这件文物送进实验室经过半个月的清洗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鎏金铜象首,不仅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还能看出大象传神的眉目。
“根据文献记载,这应该是陈设在大殿中象征吉祥如意的一个摆件,但是只剩下了脑袋,身子不知去向了。”张中华指了指象首的后部,这里有四个小洞,“就是固定身子用的。”张中华和同事猜测,有可能是当时这个大象摆件被整体运走的时候,象首不小心掉进了大宫门门前的河里。
展厅里另外一件黄釉琉璃构件也有故事。张中华说,这件有卷云纹路的黄釉琉璃构件是在西洋楼养雀笼的地下发掘出来的。“很多人认为养雀笼是养孔雀的,考古养雀笼之前我们也查过文献,但都没有明确的说法。”然而,张中华和同事在这个黄釉琉璃构件上发现“孔雀牌楼”四个字,一下子就印证了传说。“有时候考古不一定是要发掘有多大经济价值的文物,能对历史问题作出解答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张中华说。
据了解,从1996年至今,圆明园遗址公园曾开展3次大规模考古工作。园区共有100多处景点、240多万平方米陆地面积,但目前的发掘工作只完成了5万平方米,发掘了5万多件(片)文物,考古发掘工作还将继续进行。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