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爱国卫生运动开展65周年。65年来,从“除四害、讲卫生”到城乡卫生环境综合治理,从“移风易俗、改造国家”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不断发生着变化。
把党的优势和群众工作相结合
爱国卫生运动起源于新中国建立初期,有着十分特殊的历史背景。1952年春,美帝国主义在侵朝战争中,对朝鲜和中国发动了细菌战争。毛泽东同志发出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
随后,在中央防疫委员会的领导下,各地迅速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新高潮,即“除四害运动”。这次运动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收效之显著,都是空前的。仅半年里,全国就清除垃圾1500多万吨,疏通渠道28万公里,新建改建厕所490万个,改建水井130万眼,扑鼠4400多万只,广大城乡的卫生面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后来,人们把这项伟大的运动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爱国卫生运动都显示出它的“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
1956年掀起的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的“除四害”活动,对传染病和流行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不过,将麻雀定为“害鸟”,是爱国卫生运动中走过的一段弯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爱国卫生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门前三包”(卫生、秩序、绿化)等做法,在如今很多地方仍然适用。
1990年,国务院批准对全国455个城市进行卫生大检查,标志着爱国卫生运动从个人健康卫生延伸到城市环境综合治理。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鼓励和支持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国家卫生计生委数据显示,通过国家卫生城镇创建,中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平均降低19.4%,居民对市容环境的满意率由30%提高到98%。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表示,“爱国卫生运动,就是把党的优势和群众工作相结合,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个‘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让百姓成为个人健康的生产者
在5月12日召开的爱国卫生运动65周年暨全国爱国卫生工作座谈会上,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42字方针出炉,这是继1978年和1989年后,爱国卫生运动第三次发布工作方针。
这42字新方针具体是指: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依法科学治理,全民共建共享。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傅华表示,“公共卫生管理是社会性行动。爱国卫生运动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老百姓成为自己健康的生产者,践行新时期这一伟大群众实践活动的精神内涵。”
其实,早在2015年1月,国务院就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就做好新形势下的爱国卫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是国务院时隔25年后又一次专题印发指导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文件。
该意见提出,争取到2020年,国家卫生城市数量提高到全国城市总数的40%,国家卫生乡镇(县城)数量提高到全国乡镇(县城)总数的5%;探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助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保障13亿多人的健康,不仅要靠医疗卫生的‘小处方’,还要靠社会治理的‘大处方’。应发挥爱国卫生运动优势,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