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5月22日 星期一

合理使用工具箱 有效管理流动性

“削峰填谷”未改货币政策基调(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 邱海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5月22日   第 03 版)

  近来,央行保持了相对高频的公开市场操作。5月中旬央行通过逆回购实现过去多日的首次公开市场净投放以来,7个交易日中,有5天央行进行了逆回购或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且在期限品种搭配上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此,专家指出,今年以来央行进行了不少的公开市场操作,这些总体属于常态化、适当的操作,各类工具和期限搭配使用的主要目的都是“削峰填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下一阶段,中国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依旧会是稳健中性,并将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注重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握好去杠杆和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平衡。

  稳健中性显成效

  近日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央行合理搭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灵活提供不同期限流动性。同时,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指标范围;积极完善和推广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按照“因城施策”的原则对房地产信贷市场实施调控。

  “与往年相比,今年货币政策的实施更强调‘中性’,有着更加审慎的考虑,这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政策工具使用方面,强调了系统性搭配与流动性稳定,而不是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此外,宏观审慎评估的进一步使用与完善,也为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就成效来看,央行认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与宏观经济基本面变化以及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的要求相匹配,银行体系流动性中性适度,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利率水平总体适度,人民币汇率平稳运行。

  适当操作非转向

  当前,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是中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但今年以来市场资金供求大起大落,为达目标,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和节奏需要随之灵活切换。专家指出,在此背景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一定的资金投放或回笼是很正常的,也是很适当的,没有必要过度解读。

  今年早些时候,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就曾引起不少的市场猜测,其中不乏“加息”之说。对此,央行表示,2月3日和3月16日出现的两次公开市场利率随行就市适度上行,反映了2016 年以来在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上行的走势,是在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目标下市场供求推动的结果,不宜将公开市场利率上行与“加息”画上等号。

  “随着央行工具箱里的工具增多,公开市场操作的选择越来越多。但无论使用哪种工具,其主要目的都是对冲流动性波动,波峰时适当减少流动性,波谷时有所增加,进而达到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的目标。”赵锡军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某一次操作的数量、价格,市场不必反应过度,也不应将其与货币政策转向挂钩。当然,央行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与市场的沟通,稳定市场预期。

  改革调控需结合

  事实上,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思路,央行已给出了明确答案: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着力增强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明确货币政策基调的同时,强调改革与调控结合,就是要突出货币政策在改革中发挥应有作用。一方面,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艰巨,去杠杆、去库存等都需要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本身也要不断改革,加强工具创新、完善相关机制,进而更好地发挥作用。”赵锡军说。

  此外,在调控与改革的过程中,还需重视防控金融风险。央行提出,接下来,将逐步探索将更多金融活动和金融市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严格控制流动性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防范化解银行业不良资产风险,控制不良贷款增量;推动完善信用风险处置的机制安排,防范债券市场风险;严格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有效防范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风险。

创意龙舟迎端午
“削峰填谷”未改货币政策基调(热点聚焦)
推进中白工业园发展
小微企业瞄上“一带一路”商机(市场观察)
插秧节上体验农耕文化
千余留学生展示异域风情
京霸铁路开工建设
责编:聂传清 邱海峰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