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5月10日 星期三

中国科技助力“一带一路”

2030年基本建成“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体系

本报记者 王俊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5月10日   第 02 版)

  5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相关负责人就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做了介绍并就热点问题答记者问。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加快自身国际化推进,对外科技合作水平和科技化程度明显提升。目前,中国科学院每年国际交流在3万多人次,每年组织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平均350次左右,有力地提升了“一带一路”的科技合作水平。此外,中国在国际教育合作与海外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亦为“一带一路”获得更多智力支撑打下了基础。

  科技合作 中国搭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从科技合作入手,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研究解决在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无疑有利于实现“一带一路”的共赢愿景。

  在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还是处于工业化初期,面临如何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研究环境承载能力等共同的挑战。

  “科技在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面对的挑战和问题时,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解决途径。在科技合作方面,我们为沿线国家提供科技咨询,以科技知识、科技调研作为基础提供支持,来解决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这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能够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白春礼说。

  例如,蒙古国很希望得到在荒漠化、沙漠化治理方面的技术和条件,而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单位在包兰铁路、新疆公路沿线的流沙治理上有着非常成熟的经验,双方一拍即和。再例如,肯尼亚野生动物很有名,但是却没有植物园,于是中国有关单位便一起在非洲建了一个植物园,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支撑。

  培养人才 蓄积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同海外进行科技合作的过程中,中国还十分重视人才的交流与培养。

  据介绍,现在中国科学院每年的国际交流达3万多人次,几乎每天都有一场国际会议,还吸引了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国际减灾中心、国际遥感遗传保护中心等一批国际组织的分支单位落户。3年多来,中国科学院还通过院长奖学金、发展中国家访问学者资助计划、发展中国家科技培训班等方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科研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已达到1800多人次。

  “国际的交流与合作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基于是不是有很好的人才。人才培养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几类人才培养计划,真正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非常优秀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他们回到各自国家之后,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白春礼说。

  智力支撑 更加强大

  展望未来“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科技的贡献无疑将是巨大的。这其中,中国科研机构主动开放合作的努力无疑为“一带一路”注入了越来越强的科技动力。

  针对“一带一路”科技组织联盟相关问题,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表示,这个联盟每两年搞一次大会,具体囊括了传染病、灾害防治、“一带一路”大数据、绿色技术、生物技术国际展望等诸多专业性研讨会。曹京华表示,目前,中国科学院正努力加强和完善这一联盟,争取把它注册成国际组织,打造好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科技共同体。

  白春礼透露,中国科学院拟通过5年的时间,形成国际大联通的科技合作网络雏形;到2030年,实现“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并且使其在带动双边、多边及区域科技合作当中发挥骨干网的作用;到本世纪中叶,使这一体系成为亚太、亚欧、亚非地区“科学共同体”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柱,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中国科技助力“一带一路”
打造更多传世精品
合肥汉藏学生举行成人礼
改革新闻单位采编播管人事制度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旨在规划蓝图
“人肉搜索”可能触犯刑法
一千余家医院可医保异地结算
中央机关公开遴选选调公务员
未雨绸缪 砺兵防汛
责编:陈劲松 彭训文 邮箱:diery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