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5月09日 星期二

农村电商助力

“土特产”闯荡“洋市场”

本报记者 李 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5月09日   第 06 版)

  图为江西省峡江县“赣农情”电商扶贫平台工作人员正在打包即将派送到全国各地的蜜橘、冬笋等农产品。
  曾双全 张晶摄(人民视觉)

  图为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加尕斯台乡,维吾尔族青年“创客”肉扎洪·克依木(右一)在对本乡青年进行电子商务知识培训。
  李晓果摄(新华社发)

  图为在宁夏贺兰县京星农牧场农村淘宝服务站,村民正在了解如何通过网络平台外销大米。
  彭昭之摄(新华社发)

  美国车厘子、挪威三文鱼、智利浆果、阿根廷大虾……在中国各大电商平台上,“进口生鲜”馆好不热闹。异国特产丰富着国人的舌尖感受,中国电商也从国内做到了海外市场。

  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商业模式。如果说前些年还是微光点点,那现如今中国农村电商规模之大、所涉品类之多、从业者人数之众,已成燎原之势。

  中国农村如何搭上这趟互联网的车?美妙的电商之路背后有着怎样的痛点?做电商又意味着哪些改变?

  

  【土特产上了“微直播”】

  2017的阿里年货节上演了12场“村红直播”,镜头深入田间地头,呈现原汁原味的农家土货采集过程。5秒内卖掉4万个土鸡蛋;3分钟获得数百万点赞;10分钟卖出了2万箱核桃……土特产的受欢迎程度,令人惊奇。

  土特产“购买热”的背后,一批踏上电商轨道的乡村和农户积极呈现着自己的劳动果实。

  据阿里研究院和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6)》,截至2016年8月底,全国共有135个“淘宝镇”、1311个“淘宝村”。然而,了解一下王曼的工作,便会发现这些“淘宝镇”与“淘宝村”的形成绝非易事。

  王曼是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的一名大学生村官,从2015年起,她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农村电商推广员。她的工作就是让更多农民开始接受和使用电商。最直接的就是经农户授权代购网络商品;稍微复杂一点,王曼会教年纪较轻、学习能力尚可的村民进行网络购物的操作。

  “农村有三难:一是买好东西难,一不小心就会买到山寨货、假货;二是农村借款、贷款难;三是农民赚钱难。”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副镇长伏广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村电商推广员就是要在农村撒下电商的种子,让老百姓看到电商的便利,既解决“买好东西难”的问题,也拓宽产品销售的新渠道。

  两年时间王曼已经帮助村民在网上代购8000多单。在宿迁市宿豫区,电商推广员已在137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推广“网购”之余,王曼所在的村还建立了网络孵化中心。中心配置电脑、投影仪、无线网等基础设备,定期邀请网络创业导师给大家讲述怎么开网店、做电商。2016年的30余次培训中,共计300多人参与,约占全村人口的1/10。

  先下乡,后进城。在电商不断下沉的过程中,许多农民也开始积极作为,琢磨自己的生意经。“农民的互联网意识正在不断崛起,他们积极开拓平台,也试图在网络上挖掘属于自己的空间。”王曼说。

  【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借助电商平台,更多优质农村土特产有机会呈现在世界面前。广东清远鸡、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的牛肉、沙漠绿洲的有机青茂甘草羊、川藏高原阿坝牦牛肉、宁夏盐池县特产滩羊等纷纷卖到了海外。

  电商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让农户产品对接上了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在王曼定点帮扶的创业网店中,有这样一户人家。32岁的张报身体高度残疾,但是经营网店两年以来,他的店铺已经晋升“双皇冠”级别。店铺出售的是当地看似寻常的小鱼、咸菜之类土特产,如今已能达到日均50单的销量。

  这个3000多人口的村子,如今共有各类电商店铺近50家,能对外售出100多种商品。草莓、葡萄这些当地的特产,都搭着电商的快车销往更广阔的市场。

  类似的故事还有许多。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光明村的李江是村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流转土地1000余亩,种植有机稻米并注册商标。在京东商城上,年销售额达500余万元。

  来龙镇路墩村的力兵乙有一个300多平方米的板式家具厂,自2013年触网销售以来,年销售额达到200余万元。

  太平村的张学明起步晚一些。去年6月,他开始在网上从事实木家具生产销售。谈及做电商的初衷,他对本报记者说,“实体销售不是很好做,所以同时经营电商。网络销售面向全国各地,市场更大更广。”虽然刚起步一切并不容易,但他觉得“还是挺有希望”。

  “从前都是农户找市场,现在网络打通了销售渠道,卖鸡蛋的都能增加三四倍销量。”王曼说。

  据商务部数据,2016年,全国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588.7亿元。水果、草药养生、茶饮、坚果、粮油、水产位列零售额前6位。越来越多产自农家的本土特色产品,改变着电商的生态。

  【好产品享誉海内外】

  说起玉堂酱菜、微山湖咸鸭蛋这些本土礼品,山东济宁人并不陌生。往年家家户户自购的商品,如今却有了海外的订单。在城区某跨境电商营业区,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放满了包装精致的本土特产商品。这些被海外华侨预订的土特产将被发往世界各地。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在电商平台上得到应验。不管村落多么偏僻,只要赶上电商这趟“网上大集”,面对的采购者便来自全球。不过,要真的赶上趟儿,对农民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力兵乙是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较早从事电商生意的一批。2013年,他就开始琢磨电商的事儿。但是因为“技术、经验一点没有”,他犯了愁。

  为此,他专门到邻市徐州的电商店里打工,辗转一年多的时间才经营起自己的网店。“做电商要坚持,慢慢发展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力兵乙说,刚开始他的店铺可能一天没有一个订单,一年多才稳定至日均几十单的水平,心里这才有了谱。如今,为了配合海外销售的需要,他还要灵活处理中英文的产品说明。

  除了运营,农村电商还有一大痛点——物流。张学明做的是家具生意,由于本村没有驻点快递,需要将家具运送到别的地点,然后快递发货,物流成本大大增加。好在这样的典型问题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得到解决。

  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做电商无异于一次全新的创业。“没关系,一边做一边学。”张学明说。

  “其实本土特产商品在国外市场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但是在销售渠道更为广阔的电子商务端,销售业绩却十分惨淡。好在从去年开始,电子商务端受到重视,更多土特产正在走向更广阔的国外市场。”一位跨境电商负责人说。

  【古乡村迎来新生机】

  越来越多村民赶上互联网的这班车,而改变,也在一个个村镇里悄然发生。

  如今,力兵乙的家具生意做大了,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不仅自家的4家淘宝店生意火爆,还带动其他人开设了21家电商店铺帮其销售家具。

  1.1万户人口的来龙镇,如今电商交易额已经达到4000余万元。400多人从事着电商行业,包括网店经营者如店长、客服、美工等90余人,物流快递从业者40余人,产品加工、种植人员240余人,代运营团队40余人。

  据统计,去年中国农村网店超过800万家,占全网的25.8%,农村网购用户突破1亿,带动就业超过2000万人。

  做电商增加的是农户收入,拉动的是当地经济。张报家原本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买了门面房,开起了商店,今年还添置了面包车。“电商帮助他们脱贫了。”王曼说。

  慢慢地,村子也变了。“网商发展带动了物流业,东风村老街不够宽,我们就修了6米多宽的柏油路;网速太慢,我们又进行了网络升级改造;网商开店没地方,我们兴建了产业园。农民转变了观念,在家创业致富,而现在的各项资源也都在向东风村和沙集镇聚集。”在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党委书记邱良超看来,互联网经济的深度介入,加速了当地的城镇化进程。他说,“村和镇连成一片,已经不是过去的小村庄了,俨然一个小城镇。”

  如今,来龙镇也有了一个1万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园。园区里,电商孵化中心、物流快递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住宿餐饮中心齐备,俨然一个现代化园区的样式。目前,孵化园已入驻各类电商15家,物流快递企业4家,电商从业人员40余人。

  力兵乙厂里的家具,此刻正在发往全国各地,其中约50%销往广东地区。经过这里中转,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生产的家具将被销往海外。

“土特产”闯荡“洋市场”
电商带活一方乡土(开放谈)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