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教堂、西洋式炮台、中国沿海第一座欧式灯塔、中西风格结合的民居以及相邻的广场和街道构成了“澳门历史城区”。2005年7月,在南非举行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作为当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澳门历史城区”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10多年时间过去,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如何?澳门因为申遗又带来了哪些好处与发展?
世遗,澳门的闪亮名片
穿行在澳门老城区,脚踏白黑两色小方石铺成的狭窄街道,在大三巴牌坊、主教堂、岗顶剧院等一座座具有数百年历史的老教堂或修道院前凝神伫立,你时时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南欧风情;而妈祖阁、哪吒庙、关帝庙、郑家大屋和卢家大屋,又不断提醒你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小城。中西交汇,融合共存,这就是澳门文化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吸引观光客驻足的地方。
澳门历史城区包括25个古老建筑和8个广场,经过街道的串联,构成“点、线、面”综合体,主要集中在澳门半岛中南部,是500年前葡萄牙人登陆以及后来主要生活的区域,成为澳门城市文化的核心。这一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历史城区。
澳门专家认为,申遗成功让原本有一定文化自卑感的澳门人,透过来自外界的肯定提升了文化自我认同,大大增强了澳门人的文化归属感。从2005年成功申遗至今,澳门历史城区在保育中发展,在发展中保育,为澳门带来了世界级的知名度,更使澳门旅客的数量直线上升,从2005年的1870万人次,第二年就突破2000万大关,达到2200万人次,2016年更达到3095万人次。
保护,不等于与世隔绝
澳门世遗景点作为历史建筑群,已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建筑,而是构成了澳门文化身份的象征。与其他世界文化遗产不同,澳门历史城区不只是历史,更是现实;不仅是景点,更是百姓的真实生活。
被政府和百姓视为“宝贝”的文化遗产,并没有被高墙大院阻隔,而是与人群、与街道融为一体,而且大多免费对公众开放。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巴洛克建筑玫瑰圣母堂,是全城举行音乐会场次最多的教堂;澳门的地标性建筑大三巴牌坊,则是室外摇滚音乐会、拉丁大巡游的重要舞台。兴建于1860年的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岗顶剧院,现在仍然是一年一度的澳门国际音乐节的演出场地。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澳门政府还对一些历史建筑采取了收购产权的方式加以接收,并规定受保护的建筑,如果业主出卖,政府有优先购买权。2001年,特区政府通过换地的方式,得到了《盛世危言》作者郑观应的祖屋郑家大屋的产权,如今它已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立法,构筑刚性保护网
澳门历史上就具有保护文化遗产的传统。早在1953年,史柏泰总督就任命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调查文物状况。1976年,澳门第一次公布了全面的文物保护法令。1984年又颁布新的文物保护法令,对每一类文物的保护方法做出详细规定。
澳门历史文化城区于2005年成功申遗,文物保护工作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兑现对教科文组织的承诺,《文化遗产保护法》自2006年起跨部门研究,去年8月这部法律在立法会获得通过。澳门社会文化司司长张裕对此表示,政府将透过跨部门协作,在国际公约和“文遗法”的双重规范下,建立更完善的管理机制,以更高标准去发掘、保护和管理澳门的文化遗产。
构成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的20多个建筑不仅地理位置非常分散,所有权归属也五花八门。为此法律专门规定,列入文化保护清单的建筑,不论其所有权归属如何,其实体管理行为都归政府,并设立专门基金,在政府部门和教会、庙宇的管理执委会之间保持沟通和联系。特区政府文化局文化财产厅厅长张鹊桥表示,“文遗法”通过后,我们权力大了,责任和压力也加大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文物摸底调查,然后依法进行保护。将来执法难度一定会有,因为要改变很多旧习惯,需要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