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5月03日 星期三

万古安澜洛阳桥

舒小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5月03日   第 12 版)

  在福建泉州东北临海的洛阳江上,如玉龙般横卧着一座中国最早修建的海港石桥。桥长834米,宽7米,全部用长条石板砌筑。虽然年深日久,桥面已不平整,但任凭人行车驶,江水冲刷,桥身依然稳固。桥上现存碑亭两座,留有清道光年间石刻“天下第一桥”的横额,还立有两尊石将军和5座石塔。

  这座桥就是与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以及广东的广济桥齐名的四大古桥之一——洛阳桥,现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倡导并主持兴建洛阳桥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他曾两度任泉州知府。这座桥从宋皇祐五年(1053年)开始兴建,至嘉祐四年(1059年)完工,历时6年,耗银1.4万两。

  洛阳桥最初起名“万安桥”,因为这里“水阔五里,深不可址”,人们往返两岸只能凭借渡船。每当大风涨潮,常常连船带人翻落江中。当地人为了祈求船只能万无一失地平安渡过,就把这个渡口称作“万安渡”。晚唐之后,社会动荡,战乱频发,造成大批中原居民陆续南迁,到达泉州附近的多为河南洛水一带的人士。他们发现这里的山川地貌很像古都洛阳,于是就将当地取名为洛阳,在此所建之桥,也改称洛阳桥。

  洛阳桥兴建不易,围绕蔡襄筑桥也自然产生了不少有趣的传说。例如,万安渡早年有龟精、蛇妖为患,经常兴风作浪。一日,二怪又浮出江面,顿时狂风呼啸。一条行至江心的渡船眼看有被巨浪吞噬的危险,突然空中传来天神的呼喊:“蔡大人过江,休得无礼!”二怪闻声惊恐逃遁。此后风浪平息,渡船安然抵岸。乘客们十分诧异,不知谁是蔡大人。其中有一位来自莆田的孕妇,丈夫姓蔡。她猜想腹中的胎儿将来必定不凡,便暗自许愿:孩子生下来若能成器,定让他在洛阳江上修建一座大桥,为民造福。

  后来,她腹中的胎儿正是蔡襄。几十年后,蔡襄出任泉州太守,他牢记母训,亲自赴洛阳江边勘察,下令招募造桥的工匠,筹集建桥的资金。百姓闻讯奔走相告,一时工匠四至。开工那天,江岸人山人海。然而洛阳江口与海相衔,风急浪高,海潮狂暴,一船船石料抛入江中,瞬间便被汹涌的波涛席卷得无影无踪,蔡襄为此愁眉不展。

  一日做梦,蔡襄得观音指点,让他向龙王求助。他醒后立即写了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役:“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役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道:“小人夏得海。”于是蔡襄便责成他前往龙宫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行有去无回,于是喝得酩酊大醉,倒卧在海滩上,企图让潮水卷走了事。哪晓得一觉醒来,看见身旁的公文袋变了颜色,左手心里赫然印了个“醋”字,便急忙回府衙禀报。

  “醋”字何意?蔡襄彻夜长思,豁然大悟:“醋”子拆开,不正是“廿一日酉时”么!这分明是龙王在暗示退潮的时辰。蔡襄转愁为喜,谕令工匠做好奠基准备。到了那天,汹涌的海潮果然退尽,整个江底裸露无遗。蔡襄现场指挥数千工匠抓紧抛石,砌筑完成了46座桥墩。

  传说只不过是后人的一种想象。其实,蔡襄主持造桥并没有什么神仙相助,完全依靠的是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桥墩究竟如何在激流中筑成?这得益于蔡襄与施工人员的集思广益: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选择在江底沿桥梁一侧的中线抛下大量石块,垒起一道500米长、25米宽的矮石堤作为桥基,然后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筑桥墩。桥墩双头尖、中间大,好似船型,可以分解上游的江流与下游的海潮交互冲击。这种石基的开创是世界建桥史上的重大突破,现代桥梁工程中称之为筏型基础。

  此外,当地还盛产一种繁殖力强、善吸附的贝类软体动物——牡蛎。它一旦和石头粘在一起,用铁器也难以铲下来。蔡襄利用牡蛎的特点,让人在桥基上大量养殖。几年后,牡蛎把各种条石、散石胶合得非常紧密,使洛阳桥桥基能够千年不垮,的确功不可没。蔡襄将生物学运用于造桥中,“种蛎固基法”可谓首创,开世界桥梁学之先河。

  自从洛阳江上一桥飞架后,南北畅通,行人车马凌波而过,如履平地,对于泉州一带近千年来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今漫步桥上,远可眺望汪洋大海,近可观赏江边茂盛的红树林。在红艳艳的刺桐花环绕中,挺立在桥尾的蔡襄石像分外高大。名臣、古桥相得益彰,我们由此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劳动人民的非凡创举感到自豪。

夏特古道 丝路传奇
纳西风情拥抱“一带一路”
万古安澜洛阳桥
彝乡索玛花开
责编:高 炳 邮箱:abc29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