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4月25日 星期二

中国的世界遗产与国际视野

吕 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4月25日   第 07 版)

  2017年是中国开始启动申报世界遗产的第30年。中国的世界遗产已经从1987年时的6项增加到现在的50项,包括35项文化遗产、11项自然遗产、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今天的中国已经是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具有很强的世界遗产研究、保护和管理能力。世界遗产也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现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自然多样性的最具影响力的窗口。

  30年世界遗产的实践,使中国对保护对象的认识从文物保护扩展到文化遗产,促进了对文化遗产资源的重新认识。2011年完成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点的数量达到了766722处,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文物普查确定的文物点数量有了成倍的增长,这种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世界遗产带来的对新的遗产类型的认知,比如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等。

  世界遗产带给中国更为重要的变化,是给了中国的遗产保护界一个全球的视野,从世界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文明对世界的意义,认识和理解中国文明在丰富、多样的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认识在中国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世界其他文明或文化的影响。这种视野,使得又促进了中国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的快速发展。

  世界遗产的申报需要把申报的对象放到一个价值语境当中,与世界其他类似或相关的遗产进行比较,以确定申报的遗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所需要的“突出普遍价值”。这种比较研究必须建立在研究者对世界其他相关遗产的特征和价值清晰的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在构建一个被各国认同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之上。

  2005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强调了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并峙、对话和交流;2009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五台山,表达了佛教在中国得到弘扬和发展之后对世界的影响;2014年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不仅表达了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的核心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而且也强调了沿线其他国家和文化对这种交流的影响;2018年准备申报的“泉州史迹”,是10—14世纪不同文化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的历史见证;2017年即将在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讨论的申报项目“鼓浪屿”,则是现代社会全球化初期文化对话、交流,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例证。

  这些申报项目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人们对于历史遗迹通常所理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层面,它们更是在文化、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方面关注对象所具有的世界性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也形成了今天世界遗产领域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对话的基础,为今天世界面临的挑战给出了历史的答案。

  世界遗产申报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对一处遗产的保护。我们要通过世界遗产讲述中国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把反映中国完整文明发展历程和影响、改变世界生活方式的遗产作为优先申报世界遗产的对象。这也是对今天世界文化间对话、建设和平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

重返刺桐港(丝路回响(一))
中国的世界遗产与国际视野
古泉州(刺桐)重要文物及史迹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