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4月19日 星期三

我可能旅了个假游(旅游漫笔)

——山寨景点问题评析

高 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4月19日   第 12 版)

  “我可能旅了个假游。”

  从兰州游玩归来的好友小陈,在朋友圈中发布了一张当地仿建的“狮身人面像”图片,并配以网络话语“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引来“圈内”众友围观。

  平心而论,对于这座建于当地某旅游文创园内的作品,观者心中各有看法,臧否好恶因人而异,这本也无可厚非。然而有趣的是,这座兰州的“狮身人面像”并非埃及真迹在中国的“独家亲戚”。若想起当年尼罗河畔拔地而起的人类建筑奇迹,竟在数千年后的遥远东方冒出一批仿制品,还真会让人有点尴尬。

  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张安徽滁州景区的图片中,画着彩色条纹的“狮身人面像”背后,一列高铁疾驰驶过,颇有“千年穿越”的味道。而相比之下,河北石家庄一家创意园内的“狮身人面像”,则在此前引起了更大的波澜。埃及文物部门认为其侵权,一纸诉状告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许受其影响,石家庄“狮身人面像”已在争议声中被园方拆除。

  在出境游门槛仍不算低的当下,如果说山寨国外景点方便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周游世界”,那么对国内景点的粗劣拷贝,则是超越“尴尬”的严重问题了。

  去年国庆前后,古城西安的“山寨兵马俑”在舆论场上出尽风头。“红嘴唇、双眼皮、画眼线”的“萌版造像”以假乱真,令人啼笑皆非;其粗糙做工、低劣造型让电脑前的网友直呼“辣眼睛”,也让千里迢迢前去的游客“伤透心”。然而,这些溯源秦皇陵、鸿门宴遗址、世界八大奇迹馆等景点,竟被有关方面评为3A级景区,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种种乱象,不一而足,折射出当前“山寨景点”在3个层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经济效益当头,盈利压倒一切。

  如今,旅游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达11%,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超过10%。在此背景下,许多地方即便景点再山寨,也有强大的内驱力上演“文化搭假台,经济唱真戏”。

  据测算,去年国庆节期间,每天至少有上万游客被带至西安上述山寨景点,在门票、导游、交通、住宿、购物等各环节花费良多。若再加上解签、送锦囊、买高香等景点乱象,当地经济收益颇为可观。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遥远的安徽太湖县某文博园景区内,一个号称中国最大的山寨兵马俑群也横空出世,据说完全按照西安临潼兵马俑一号坑原比例复制而成,吸引不少游客前往参观。与此同时,山寨天坛、山寨长城,甚至山寨天安门,也在一些地方“闪亮登场”,吸客不少,吸金更多。

  其次,移栽水土不服,文化自觉缺失。

  近日,苏州相城区的“伦敦塔桥”引发媒体关注。这座山寨建筑与英国原版塔桥颇为相似,引来不少市民和游客拍照。然而,东方江南水乡突然出现的这幅“嫁接画”,不免让人觉得不和谐与极突兀。有评论直言,“一个淡雅婉约的中国美女偏要画一个西式的大浓妆,终归是不美。”

  不知从何时起,卢浮宫、埃菲尔铁塔、雅典神庙、悉尼歌剧院等众多国外标志性景观纷纷来到中国,落户各地特别是各类主题公园。这些复制的文化形象以“异域风情”为主打牌,实则凸显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在民族文化符号的挖掘与传播层面,旅游从业者尚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服务意识淡漠,旅游监管松懈。

  从这些旅游乱象中不难看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与优质产品的供给匮乏、尚显粗糙的旅游服务之间存在矛盾与错位。

  以西安“山寨兵马俑”为例。世界各地游客慕名造访十三朝古都,这座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城市本应引以为傲,享受并呵护这份千年历史的独特馈赠。然而,旅游服务意识的淡漠变“长板”为“短板”,不但辜负了富藏的旅游资源,更挫伤了万千游客的心。

  几年前,在投诉石家庄“狮身人面像”时,埃及方面曾认为,山寨建筑对细节的处理与原版存有较大差距,会导致游客对埃及古文物原貌的了解失真,进而影响埃及旅游业的发展。这些问题恐怕也需要中国各地监管部门慎重思考和对待。

  总体看来,山寨景点的泛滥,源于当下旅游业井喷发展期的浮躁心态:盲信“经济挂帅”,妄图借力现有品牌立竿见影引客;移植“异域风情”,不愿挖掘创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忽视旅游监管,缺乏长远规范行业的内在动力与紧迫感。

  发展旅游,我们不能急功近利、饮鸩止渴,应该摒弃浮躁、着眼长远,注重良性循环;强化知识产权意识,不去“山寨”也不允许自身“被山寨”;培育创新精神,传播好中华文化。

诺邓古村的岁月雕痕(人在旅途)
我可能旅了个假游(旅游漫笔)
舞龙嘘花 苗族风情
文种勿绝 家风永续
责编:高 炳 邮箱:abc29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