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4月13日 星期四

青岛创新财富管理形成可复制经验

杨 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4月13日   第 10 版)

  青岛市南区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71家。图为位于市南区的青岛金融街。
  张进刚 刘春梅摄(人民视觉)

  自2014年获批国家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青岛坚持不懈地探索创新,创造了财富管理改革创新的“青岛模式”。

  目前,青岛积极发挥试验区政策优势,60项政策获得突破并进入实施阶段,涉及财富管理综合经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跨境投融资、新型金融机构设立等金融业改革关键环节,多个全国“第一单”在青岛落地。

  多个全国“第一单”

  第2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报告近日在中国深圳和意大利米兰两个会场同时发布,青岛排名上升了8位,位居全球第38位。“此次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的大幅提升,反映了青岛在城市总体发展以及金融业改革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效,是青岛在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推进、营商环境提升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体现。特别是青岛市作为新兴财富管理中心和中国唯一的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潜力和增长活力得到国际金融业界的肯定。”业内人士表示。

  不仅仅是来自国际金融界的认可,青岛财富管理金改区获批3年多来,改革创新成果丰硕,多项创新举措率先实施,也得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以及有关国家部委的“点赞”。

  在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时任山东省省长的郭树清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6年,青岛还首次入选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改革报告》,报告认为,青岛在财富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青岛金融中心城市地位不断上升,财富吸金力渐强,更令青岛金融业人士感同身受。兴业银行资产托管(青岛)中心是兴业银行总行在异地设立的唯一一家托管机构,是面向全国的理财产品专业化托管运营中心。“我们去年11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到现在虽然仅有短短几个月,但业务发展非常迅速,存量托管的理财产品达到424只,托管规模达到2100亿元。资产托管这种新型金融业务在青岛快速发展,与财富管理金改区不断聚集的优质金融资源、越来越多高端金融人才落户是分不开的。”兴业银行金融市场总部青岛分部副总裁周琪说。

  来自青岛市金融办的数据显示,获批国家财富管理试验区3年多来,青岛市积极发挥试验区重要事项“一事一报”政策优势,分两批次向国家申请财富管理先行先试政策,得到相关部委大力支持。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扩大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设立全牌照合资证券公司和外资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等60项政策获得突破并进入实施阶段,涉及到财富管理综合经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跨境投融资、新型金融机构设立等金融业改革关键环节,多个全国“第一单”在青岛落地。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创新试点被中国保监会作为“青岛模式”在全国推广;青岛获批成为个人商业健康保险税收优惠政策首批试点城市。

  通过财富管理改革创新,3年来累计直接为青岛带来融资380亿元,增加未来融资能力480亿元,为企业节约费用超过25亿元,财富管理改革创新先行区地位日益巩固。

  “金融引导”效应显现

  青岛早在百年前就拥有了“金融基因”,这种融入城市血脉的基因与创新相结合,释放新的能量。

  在青岛,业态多样、数量丰富、活力旺盛的财富金融新体系迅速壮大,一座大容量的“金融蓄水池”加速形成,“金融引导”效应正全面显现。特别是作为试验区核心区的崂山金家岭金融聚集区,汇集了上百家金融和投融资企业,成为一片金融的投资发展热土。

  衡量一个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层次,其占GDP的比重成为重要指标:2016年,青岛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68.8亿元,同比增长12.8%,高于全市GDP增速4.9个百分点,比试验区获批前增长42.9%;金融增加值占全市GDP和服务业比重分别为6.7%和12.2%,比试验区获批前分别提高0.85和0.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属于新型金融业态的银行融资租赁业务,被视作经济“脱虚向实”背景下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第一突破口,2月15日,注册资本10亿元的青岛青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运营,青岛市再增加一家法人金融机构。至此,青岛法人金融机构27家,这一数字是财富管理金改区获批前的1.8倍。

  截至目前,青岛市金融机构达到230家,基本形成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消费金融、资产管理等全业态金融组织体系,其中外资金融机构达到34家,在山东省位居首位,在计划单列市中仅次于深圳。已有13家银行机构总部在青岛设立私人银行,私人银行管理资产额837.2亿元,是2014年末的1.7倍。私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939.2亿元,比2014年底增加872.2亿元。

  此外,涉及区域股权、金融资产、海洋产权、场外市场清算、信用资产、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财富管理特色要素市场近一年多也纷纷投入运营或获批筹建,保持稳健运行,青岛金融业态“百花齐放”。

  金融与实体经济双向互动,金融与城市互为支撑、互为促进,这种普惠性的“青岛模式”同样也是青岛金融业实现大跨越的动力之一。

  去年12月28日,在中国信保的支持下,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和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巴基斯坦萨希瓦尔2×660兆瓦燃煤电站项目正式签署出口买方信贷保险单,保险金额达21.27亿美元,成为唯一一个由我国民营企业参与投资建设的中巴项目,对我国企业进一步融入和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战略的实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财富管理对接实体经济更加精准有力,存贷款规模过“万亿”成为青岛货币运行的常态,频频创出新高。到2016年末,青岛全市贷款余额达到1.29万亿元,一年增加1350亿元;存款余额达1.46万亿元,一年增加1400亿元,青岛资金流“洼地”实至名归。

  2016年,青岛全市新增上市公司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突破百家,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数量突破500家,年度从多层次资本市场累计募集资金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1.18亿元,创历史最好成绩。

  财富管理机构加速集聚

  “依托财富管理先行先试,青岛市积极打造金融和财富管理高端交流平台,一年之内3次入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再次证明了青岛作为金融城市的美誉度大幅提升,‘财富青岛’城市名片熠熠生辉。”有关专家表示。

  据青岛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6年末,青岛全市金融机构(不含地方金融组织)达到230家,比试验区获批前增加37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27家,是获批前的1.8倍;外资金融机构34家,比获批前新增8家。登记私募机构106家,比2014年底增加66家。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128家,比获批前新增29家;合计注册资本达到198亿元,比获批前增长46.1%。

  具有示范意义的财富管理机构纷纷落户青岛,财富管理专业供给体系进一步完善。欧洲央行、意大利央行批准的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财富管理公司、全国第一家产融结合消费金融公司、第一支以“人民币”字样注册的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第一家拥有批量收购和处置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资质的市级资产管理公司等纷纷设立并运营良好,青岛成为资产管理公司聚集的城市。

  涉及区域股权、金融资产、海洋产权、场外市场清算、信用资产、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财富管理特色要素市场,3年间纷纷投入运营或获批筹建,保持稳健运行。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到570家,展示企业1768家,累计实现融资37亿元。青岛国富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建立开放式交易系统和产品体系,服务投融资及第三方中介,交易量突破10亿元。青岛场外市场清算中心为各种交易场所提供支付清算等基础服务,已促成交易额580亿元,有助于防范和控制市场交易风险,促进各类交易场所规范发展。

  财富管理市场体系的完善,提升了全市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意识和水平。2016年,全市实现直接融资1463.5亿元,全市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4家,总数达到45家,发行股票48只,是“十一五”末的近两倍,形成了全国资本市场的“青岛板块”。

  伴随着青岛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战略的推进,国际化的金融中心离不开国际化的人才,而这也恰恰是青岛财富管理金改区加速前行的重要推手。

  与财富管理相关的教育科研体系不断完善。为深化与中国金融学术顶尖智库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战略合作,青岛四十人研究院和四十人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注册成立;以中国金融数学领军人物——中科院院士彭实戈为带头人的中国金融风险量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青岛协同创新金融研究院、山东大学青岛金融与财富管理研究院揭牌运营……

  与财富金融相关的教育、科研体系的日趋完善,意味着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人才将不断涌现,财富青岛的根基才会更加夯实,探索才会更加稳健。为此,近年来,青岛市不断强化地方政策配套支持,出台试验区发展政策措施20条和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实施意见,推出了在全国最有力度的机构落户、人才引进、金融创新等扶持政策,吸引各类优质财富管理资源聚集发展。

  作为中国财富管理的风向标,青岛市还成功举办2016青岛·中国财富论坛,突出专业化、高端化、全球化特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财富管理品牌论坛活动已具雏形,在国内外金融及财富管理业界产生积极反响。此外,青岛市还举办中国(青岛)财富管理创新创客大赛,发布中国首部财富管理城市蓝皮书,激发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新动能。

  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金融业,用“倍增跨越”式的发展,铸就了“财富金融青岛”——一块亮丽的城市“金字”招牌。

青岛创新财富管理形成可复制经验
开辟“一带一路”海陆大通道
资讯速递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