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4月12日 星期三

广州“藏宝”33万件

黄丹彤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4月12日   第 10 版)

  清象牙雕佛像头

  西汉丝缕玉衣

  历时3年5个月,广州共查明符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要求的各类可移动文物(含自然类化石标本文物)177430件(套),实际数量333491件,其中一级文物633件(套)。笔者了解到,本次普查广东全省共有4000多名文物普查工作者参与,摸查了403家国有单位,记录了82万多件(套)文物(藏品)信息。

  

  促进文物实现归口管理

  笔者获悉,广州下一步将继续做好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结合普查工作实践探索广州市文物登记备案制度,同时,组织编写《广州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精品图录》(暂定名)等相关图书,展现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将此次普查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据了解,此次普查认定符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条件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达60家(其中市属收藏单位30家),通过对广州全部国有单位的调查及文物基本信息的全面登录,全面摸清了广州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家底,掌握了广州市现存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保管单位、保存状况和使用管理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普查将促进文物实现回笼归口管理。笔者了解到,本次普查中发现有一组由5只大象组成的民国象牙雕象桥,造型精美寓意吉祥,原属广州市公安局荔湾分局,普查后正式拨交由荔湾博物馆保管,实现了文物的归口管理。此外,像有关部门2013年征集于香港的19世纪中期象牙镂雕山水人物纹八角四兽足针线盒、2013年购买于香港的约1870年银累镀金花卉蛇纹“同文街款”等一批新近购买、征集的文物,也及时登记入册。

  陶瓷见证海上丝路繁忙

  笔者从刚在广东省博物馆结束的“南粤藏珍——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展”上了解到,广州多个展馆的文物是存世稀少的珍品。其中,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广州西汉丝缕玉衣体量最大,这件玉衣是中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具有很高历史研究价值;另一件来自广东省博物馆藏的异兽形铜盉,是战国前期异兽形铜盉,盉体奇异,鸟兽结合巧妙,这件铜盉存世稀少,全世界目前共只发现4件。

  展品中,唐四耳陶罐、宋青釉双鱼洗、元龙泉窑青釉瓜棱执壶等几件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均来自西沙。专家介绍,20世纪70年代,广东省博物馆曾会同海南考古工作者对西沙群岛进行两次文物调查发现,西沙的文化遗物以陶瓷器为主,年代上起隋唐,下至明清,前后延续时间千余年。

  令人关注的是,展品有相当一部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包括从“南海1号”和“南澳1号”以及“东南亚沉船”上打捞的大量陶瓷等文物。

  据介绍,“南海1号”是一艘南宋时期木质商贸沉船,1987年在台山海域发现,2007年被整体打捞出水。有专家根据探测估计,“南海1号”整船文物有6万至8万件。“南澳1号”发现于广东汕头南澳县,为一艘明代沉船。经过2010年至2012年3次考古发掘,水下考古队打捞出水了超过3万件各类文物,并确定它沉没的年代约为明代万历早期。沉船出水瓷器主要为福建漳州窑、江西景德镇窑产品。

  另外,绵长的海上航线上留下了无数海底沉船,如“万历号”“皇家南海号”“丹戎新邦号”“迪沙鲁号”以及越南金瓯沉船等,不同时代的海底沉船共同见证了海上丝路的繁忙。

  (据广州日报)

外国友人体验京剧文化(事件新闻)
广州“藏宝”33万件
提振实体经济需念好“三字真经”
贵州遵义:精准扶贫奔小康(新闻点击)
重庆南川:千年古茶香如故(新闻点击)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