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4月06日 星期四

插队时走三十里路去借《浮士德》(习近平讲故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4月06日   第 05 版)

  德国的文艺作品比较大气恢弘,像歌德、席勒的作品。我14岁看《少年维特之烦恼》,后来看的《浮士德》。当时,《浮士德》的汉译本有三种。访问德国的时候,我跟他们讲,我演讲中提到的一些东西不是谁给我预备的材料,确实都是我自己看过的。比如,歌德的《浮士德》这本书,我是在上山下乡时,从30里外的一个知青那儿借来的。他是北京五十七中的学生,老是在我面前吹牛,说他有《浮士德》。我就去找他,说借我看看吧,我肯定还你。当时,我看了也是爱不释手。后来他等急了,一到赶集的时候,就通过别人传话,要我把书给捎回去。过了一段时间,他还是不放心,又专门走了30里路来取这本书。我说,你还真是到家门口来讨书了,那我还给你吧。《浮士德》确实不太好读,想象力很丰富。我跟默克尔总理说,也跟德国汉学家说,我当时看《浮士德》看不太明白。他们说,不要说你们了,我们德国人也不是都能看明白。我说,那看来不是因为我太笨。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人民日报》( 2016年10月14日  24 版)

  

  背景资料

  《浮士德》:这是一部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其构思和写作,贯穿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少年维特之烦恼》: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成为畅销书。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对态度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本栏目主持人:刘少华

中国蓝盔,托举和平天空
插队时走三十里路去借《浮士德》(习近平讲故事)
叶丹:边城马场女老板(众生相)
责编:杨俊峰 邮箱:rmrbzgg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