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二马》,将于4月7日至4月9日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与观众见面。这是该剧继去年在北京、上海两地火爆上演之后,今年在国内舞台上的首度亮相。
幽默反映中西文化冲撞
老舍小说《二马》讲述了1926年一对中国父子在英国伦敦的遭遇和经历。这部小说以从中国前往英国伦敦的老马和小马为主要人物,讲述了“二马”与温都太太和小姐的爱情以及华人在伦敦的境遇,于“京味儿”和“英伦范儿”的配搭之间,演绎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异国故事。
曾有人幽默地比喻《二马》是一部1926年版的“当北平遇上伦敦”和“傲慢与偏见”的京味串烧版。小说中,老舍用诙谐的笔墨描绘了老马和小马这两个标题人物:老马虽然上过洋学堂,还入了洋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迷。大哥客死后,老马和儿子小马前往伦敦接手马家古玩店,官迷老马不情不愿地变成了小商人。在伦敦,老马和小马父子分别爱上了房东温都母女,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生活冲击和情感关联。
《二马》是老舍继《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后的第三部小说,也是他回国前在伦敦写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他将西方文学叙述方式与中文小说相结合的一次尝试。与人们熟悉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相比,《二马》并不含有太多悲凉的色彩,而是用细腻幽默的笔触,将中西交错的异国情缘、英国的风土人情悉数展露,是老舍亲历中西方文明碰撞后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看完你觉得‘土洋土洋’的,那感觉就对了。”话剧《二马》导演方旭表示。在他看来,“《二马》里京味儿风趣与英式的幽默,活脱脱就是两块面对面的哈哈镜”。
全新方式解读经典作品
话剧《二马》是这部小说在舞台上的首度呈现,也是方旭自《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离婚》之后,与老舍作品第四次结缘。据方旭介绍,之所以选择《二马》这部作品是因为这个题材特别当下,他从老舍的嬉笑怒骂中看出人生的悲凉,从中西爱情的碰撞中瞥见了人际情感中永存的傲慢与偏见。
不过相对于老舍其他作品来说,《二马》的对白更少、心理活动更多,改编难度很大。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呈现?方旭选择了游戏的方式——从原作中的戏剧性、幽默性出发,以游戏的态度进行二度创作。他用硕大的报纸布景作为分幕的间隔,将所有情节变成了台词。在引人关注的温都母女的选择上,更是出人意料地用两名男演员反串出演。
“中国人演外国戏,弄不好就夹生,因为谁都知道你是中国人。我就想能不能躲开这个事儿,索性也不是中国女演员演外国女人,那就走得再远点,用男人来演女人。”方旭表示。这种反串不是恶搞,而是用一种写意的方式,去柔和这种难度,去淡化性别界限。
“如果老舍先生看了,一定会乐出声儿。”该剧艺术顾问、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说。该剧文学顾问舒济表示,在方旭的话剧舞台上,可以看到他是如何把《二马》的中英民族性里的褊狭与浮浅消解在笑声中的。虽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人对西方已经不那么陌生,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依旧存在,这正是《二马》这部近百年前作品的当下性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