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4月01日 星期六

人生看得几清明

□付秀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4月01日   第 11 版)

  在二十四节气里,清明大约是有那么一种独特的气质:传统的,民间的,虽说是节日,却不大热烈,带着淡淡的哀伤和愁思。

  清明在仲春和暮春之间,这个时节,草木都勃发起来,花儿们该开的也都开了,桃粉梨白,绚烂倒是绚烂的,却偏偏觉得不对。必得是杏花也白了头,在微雨里纷纷落落,才是真正的清明的意思。自然了,雨也要那种细雨,缠缠绕绕纠结不清。照理说春雨喜人,但在清明,却是春雨使人愁了。这愁其实是闲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的妙处也正在这里。

  清明节又叫做踏青节。民间有很多传统活动,踏青,赏花,簪柳,更有蹴鞠、荡秋千各种。有句民谚,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似乎是有点夸张了。年轻女子簪花戴柳,在春风里衣袂翩翩,想来就令人神往,也算是别一种春光吧。关于荡秋千,《金瓶梅》里第二十五回,开头便写吴月娘、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在花园里荡秋千那场小戏,还引用了据说是出自唐伯虎的《秋千诗》,极为香艳靡丽。更有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荡秋千往往跟美好的女子晴好的天气勾连在一起,倒是不辜负这清明时节的好日月。

  在我们老家,我小说里写的芳村这地方,清明却没有这么多的欢娱。在芳村,提起清明,人们更多的是想到上坟。村子里有句俗话,早清明,晚十一。意思是,人们上坟,往往不是在清明这一天,而是早上几天。十一指的是农历十月初一,天气凉了,记得给亲人送寒衣。清明前几日,村前庄后的田间小路上,来来往往,提着香烛纸马,果木鲜物,都是上坟的人们。大多是女人,有三两结伴的,也有独自一人的,跪在坟前,一样一样,把该烧的都烧了,把酒水洒到泥土里。絮絮叨叨的,跟亲人诉说一些心事。说得出口的,说不出口的,都借着这清风白日,四下无人,一一说出来了。日子浅的,少不得要在坟前恸哭一场。有路过的忍不住,欲上前劝说,想了想,到底还是罢了。人世艰难,抒发一下也好。也有年深日久的,在坟前跪着,想哭,却是哭不出来。心头分明酸酸硬硬一块,却是如鲠在喉,也只好叹一声,叮嘱亲人一切安好,放心便是。

  今年过年回乡,众人在家里欢宴,我悄悄央父亲带我去母亲坟地看看。父亲说,大冷天,有什么好看的。还是带我去了。我在《陌上》里说过,芳村的田野里种满了坟。母亲辞世19个年头了。麦田是那种冷凝的深绿,平静寥廓,什么都看不出来,连一个微微的弧度都没有。父亲默默往麦田深处走去。一,二,三,……总共是十六步半,父亲停下来,说,就是这里。

  我和父亲站在那里,谁都不说话。寒风吹过来,也不觉得冷。风把我的红围巾吹起来。原本是要换一条素的,父亲说不用,红的好看。

  这么多年了,清明时候倒不大敢回乡。也不只是情怯。总觉得,清明是不适于欢聚的。太浓烈的色调,反把清明弄坏了。独自一个人,在春风里走一走,看一看,想往事,怀远人,倏然间心神就远了。抑或窗前廊下,清茶淡酒,慢慢地喝一杯,再喝一杯。乱花飞絮,细雨如烟。忽然想起苏轼的句子,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编者
最后一程
最清味,清明点心(食话)
人生看得几清明
跟古人学过清明节
责编:苗 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