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两只老虎》《新年好》《小兔子乖乖》等熟悉的儿歌耳熟能详,流传广泛。形式简短押韵,内容生动有趣的儿歌是寓教于乐的良好载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儿歌在海外中文教学中也发挥着独到的作用。
儿歌形象生动 符合儿童认知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诗歌,内容上多反映儿童生活情趣,传播生活知识,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节奏轻快。中国儿童学习儿歌往往从词语开始,然后学习词组和句子。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形成概念和思维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语言学教授李明洁说,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儿歌中有很多与成人话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想象构型,有的听起来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但这是儿童“旧逻辑”认知特点的表征。这样的儿歌对于儿童语言心理的认同和彰显,能帮助孩子自然平和地过渡发展到成人话语的时期。
在海外中文教学中,儿歌同样发挥作用。丹麦华人总会中文学校教师兼副校长俞露介绍说,她教的是平均年龄在5-6岁的汉语零起点儿童班。这些孩子虽为华裔,但出生在丹麦,母语为丹麦语。在教学中,她以儿歌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儿歌,在课堂上给儿歌配上简单动作,让学生边吟诵儿歌边表演。每年考试时都加入儿歌内容。几年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背十几首甚至几十首儿歌。
西班牙马德里爱华中文学校学前班教师王桢孜认为,儿歌在海外中文教学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教孩子们儿歌《你拍一,我拍一》。她说,这首儿歌押韵、轻快,加上拍手动作,游戏感十足,让孩子们觉得学习好似玩耍,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学起来特别快。在中国节日的演出中,孩子们还登台表演了一番呢。
葡萄牙布拉加市的萨拉在当地孔子学院学习中文,今年刚满10岁的她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她表示,自己很喜欢中文儿歌,也乐于通过儿歌学习汉语。有旋律的帮助,可以使她把学到的汉语知识记得更牢靠。
儿歌朗朗上口 锻炼语言表达
张彩娟在葡萄牙米尼奥大学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她说:“儿童记忆力好,模仿力强,辨音能力好,受母语的干扰相对较少,发音准确性高于成年人。所以我会根据当地儿童的特点调整教学,选取简单易学的儿歌训练他们的中文发音。”比如,在学习关于动物的中文词语时,我改编了儿歌《两只老虎》,代入所学的其他动物名称,学生反响很好。学生在学了完整的儿歌后,回家后乐于在父母或朋友面前展示。这样一来,他们更喜欢学汉语、也更有成就感了。这种以儿歌带动汉语学习的方式既帮助学生记忆所学内容,也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印尼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林晓蓓的教学对象是大学生。但她也采取教唱儿歌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汉语。林晓蓓说:“因为印尼的语言体系里没有汉语的四声,所以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发音方面的问题。但我发现,我教授的学生无一例外都很喜欢唱歌,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我决定让他们通过唱中文儿歌练习中文发音,感受汉语的声调。在《找朋友》《数鸭子》这些经典儿歌中就有一些他们易混淆的语音语调。所以,学习这些儿歌对于学生是很好的发音训练,效果不错。”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副教授陈默也认为,可以适当地将儿歌引入成人汉语教学中。他说,儿歌中存在着十分有趣的民间语言游戏形式,很适合作为外国汉语学习者的学汉语材料。例如绕口令,它是将双声、叠韵词汇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集中在一起,形成读起来绕口但又妙趣横生的一种语言形式。练习绕口令,既可以使学习者吐字清晰、减少外语口音;又会增强学习者的大脑反应灵活度;还能增加汉语学习的趣味性,减少学习焦虑和倦怠感。
儿歌教化情感 形成中文思维
儿歌教学是海外中文教学中一种最常见的形式,不仅对于语言学习有促进作用,也是教化情感,让学生逐渐形成中文思维的有效手段。美国波特兰彩虹桥中文学校的刘亚非老师是一位有着20多年海外中文执教经验的优秀教师。她介绍了自己的一些独特做法。首先是自编儿歌,用其进行课堂管理。她说,自编儿歌在我们学校的课堂常规训练和课堂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老师说“ 一,二,三三,四”;学生就会齐声接“五,六,七七,八 ”。老师用儿歌开头,学生用儿歌作答。只要听到这个儿歌口令,孩子们不仅马上安静下来,注意力也都集中在老师这里了。“多年来,这首自编的儿歌指令一直在使用,非常奏效。一些已经上了高中、大学的学生回来看我时,仍然不忘遵守这个指令。”刘亚非笑着说。
其次是鼓励学生创作儿歌。虽然有时不太押韵、顺口,但她总是给予鼓励和表扬。孩子们热情高涨、信心满满地用中文编写串联起简单的字词句,不仅训练了中文写作,也训练了中文思维。从儿歌到散文、小作文,随着中文写作水平的一步步提高,学生的中文思维习惯也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