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3月24日 星期五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吴绍礼 田立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3月24日   第 10 版)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意义重大。

  中华文化的符号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延安黄陵县。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黄帝陵编号古墓葬一号,世称“天下第一陵”。

  关于黄帝和黄帝文化,在古代文献尤其是先秦文献中均有记载。桥山黄帝陵作为黄帝陵寝,自然就与黄帝联系在一起,成为黄帝文化具象化的载体,也就自然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种象征、一种文化符号。当然,黄帝陵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不仅仅反映在黄帝陵本身,还反映在黄帝陵周边的古文化遗址、黄帝文化遗迹、传说故事以及历朝历代的祭祀活动中。

  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和历朝历代不断地祭祀、交往、认同、融合,黄帝陵已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象征,成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在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心目中,黄帝陵是圣陵、神陵、魂陵,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盛事,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的民族盛典。

  轩辕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更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肇创者。黄帝时代结束了混沌蛮荒,开启了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先河,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

  民族精神的纽带

  中华民族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始祖——黄帝。黄帝既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也是中华民族的血亲始祖。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大批港澳台同胞及海外的华侨华人回国祭拜黄帝陵,其情其景十分感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和夫人1984年专程拜谒黄帝陵并留言:“世界各族皆兄弟,黄帝子孙独人杰。”1988年,中国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团”一行25人拜谒黄帝陵,他们身穿特制套服,胸前印有“想家、想家、想家”的字样。美籍华人张良州1993年专门从美国赶赴黄陵参加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大典,声泪俱下地诵读了亲自撰写的祭文。2005年4月5日,国民党中常委蒋孝严专程来陕参加清明公祭黄帝大典。2009年4月3日,马英九在台北遥祭黄帝陵,后任内六度参加中枢遥祭黄帝陵典礼。中国国民党领导人连战及夫人、吴伯雄、江丙坤、林丰正,新党主席郁慕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也先后来黄帝陵谒陵祭祖。

  可以看出,黄帝陵不仅仅是海内外华夏儿女祭祀的场所,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情感、精神、心灵的寄托,成为维系、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这是悠久历史积淀的结果,是亿万华夏儿女长期追寻、认同的结果。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提升,尤其在世界局势激荡、风云变幻的今天,黄帝陵作为文化符号、民族象征、精神纽带,愈来愈显其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中华民族就将祭祀先祖作为国家头等大事看待,如《左传》所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礼记·祭统》亦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祖的延续,小指一个家族,大指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延续。反之,则表明这个家族或民族、国家的灭亡,即“亡国灭种”。黄帝陵祭祀自秦汉以来,历两千余年而不衰。唐代宗五年,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书:“坊州轩辕黄帝陵阙,请置庙,四方享祭,列于祀典。”这里所说的坊州黄帝陵阙就是今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宋元时期的黄帝祭礼中,黄帝陵庙的致祭受到格外重视。开宝五年(972年),赵匡胤下旨,将黄帝陵轩辕庙列为重点加以整修维护,同时规定朝廷每3年祭祀一次黄帝陵庙,为了祭祀方便,将唐代宗大历年设置的黄帝庙从桥山西麓移至今址。元朝对黄帝陵庙的祭祀也很重视。明清时期,祭祀黄帝陵是国家的一项政治制度。

  除朝廷祭祀外,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也常到黄帝陵祭拜。如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北宋名臣范仲淹三上黄帝陵;宋仁宗降旨黄帝陵栽植柏树,泰定帝颁发保护黄帝陵庙令,嘉靖帝免除黄帝粮税;元末著名道士张三丰上桥山,瞻仰轩辕黄帝陵庙并留诗篇;李自成回师陕北祭拜黄帝陵;台湾著名诗人邱逢甲祭拜黄帝陵并留诗篇……

  历朝历代对黄帝陵的祭祀和保护整修,不仅说明中华民族的绵延、壮大和强大,而且充分说明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象征。

溯源寻根 凝心铸魂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责编:高 炳 邮箱:abc29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