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3月18日 星期六

富平柿树赞

曾松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3月18日   第 11 版)

  高大挺拔的柿树

  扫一扫,关注“文艺菜园”微信公众号

  在果树王国里,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往往是桃李橘柚,还有北方的苹果、南方的荔枝。而我,却特别钟情于柿树。前不久,到陕西富平走了一圈,更提升了我对柿树精神的认识,由钟爱上升到敬爱、景仰。

  古老的富平,早在春秋时期就被称作“频阳”,即“接近太阳”的地方。唐代被称为“赤县”。

  从盛唐时的中宗李显起,前后有五位皇帝的陵墓都在这里,分别是定陵(中宗)、元陵(代宗)、丰陵(顺宗)、章陵(文宗)、简陵(懿宗)。如果加上汉高祖刘邦老父的“万年陵”和西魏文帝的“永陵”,那里便有7座皇陵。这当然是令人艳羡的风水宝地了。

  只是,引起我敬慕之情的,却不是什么帝陵,而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柿树。

  据载,早在汉代,这里就开始种植柿树。星移斗转,柿树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千载不绝,富平竟被称为“柿子之乡”。连日本的吉野市博物馆都有记载:全世界柿子最大的产地是中国,而优生区在富平。好家伙!富平的柿子,世界闻名呵!

  春夏时节,富平的柿树林是一道特别靓丽的风景线。山野之间,到处可以看见浓绿的柿树林。古朴农家的房前屋后,一团团青翠欲滴、绿雾缭绕的,全是柿子树。

  这是一个堪称具有高尚气派的物种。不管是膏腴之地,还是贫脊山坡,它都能生长得葳葳蕤蕤,不怕酷热苦寒,不惧霜神旱魃,黙黙地生长,然后再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它非常低调,低调得在人们尽情享受着夏日瓜果香甜的时候,却将自己累累的果实,藏在绿叶之中,和那些赞美、颂扬离得远远的。

  它也懂得保护自己。不到成熟的时候,你几乎找不到它的果实。即使你找得到它,你也不会动它。不知是猴年马月,有个熊孩子偷摘了一个青柿子,咬了一口。妈呀!呸呸呸,涩死了!熊孩子到处叫唤,满世界都知道了,生柿子是吃不得的!从此,不但再没有人敢动青柿子一指头,连馋嘴的小鸟都不会来亲它一口。岂不知,青柿子的苦涩却正在孕育着甘甜。君子之风呵!

  其实,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发生的规律。不到时机,是乱动不得的。这就是柿树给我们讲述的哲理。

  到了深秋,您瞧吧!浓绿的柿叶褪去翠色,开始飘落。地上一片金黄。柿树呢,它褪尽铅华,身子长了一围,成熟了一些,风霜雨露,在它的身上留下了痕迹。树干上的老皮,裂成长长的块状,细细的沟纹,记下的是岁月的沧桑。上面的枝枝桠桠,像人海中伸出的手臂,屈屈伸伸,招呼着希望,呼唤着收获。

  瞧!枝桠间挂着的,是一个个由绿变黄、由黄转赤的果实。“牛心柿”像一团团小小的火球,玲珑剔透;“玉带缠腰”则宛如高雅的宫灯,散发出诱人的红光。一串串晶莹的红宝石,一只只忽闪的大眼睛,逗得你口角流涎、心里痒痒的。

  深秋的富平,满树是丰收的喜悦,漫山遍野都是柿树回报社会的温馨。好一幅大自然绘就的《万山红遍图》。有一位佚名的诗人写道:“一枝红玉向亭台,未惧霜寒入眼来。满院繁华皆散尽,倩姿独秀嫩香腮。”

  富平的金秋,如诗如画,真是美不胜收!

  富平的柿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过许多印记。曹村马坡唐顺宗李诵的丰陵前,有一棵柿树,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了。据说它曾经被那个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封为“凌霜侯”。好家伙,柿树封侯,何等荣耀呵!怪不得它现在还能年产红彤彤的鲜柿1000多斤。“凌霜侯”是富平柿树的标志,是富平柿树的骄傲。它无愧于皇上的恩宠,更无愧于富平人民的养育之恩。

  富平柿树给予人们的,远不止满口甘甜。历史的长河中,在水旱蝗灾的荒年,在战乱频仍的关头,田土颗粒无收,作为唯一可充饥果腹的食品,柿子曾经帮助饥饿的百姓度过艰难岁月。灾民把摔破的柿子和削下的柿子皮,捣和捣和,再加上一点谷糠,叫作“柿糠”,那就是灾荒年活命的“口粮”呵!

  不要说灾年,就是革命战争最艰苦的时候,赴汤蹈火的前辈,都拿这东西当作粮食的。有一位叫齐心的老前辈,在晋察冀最困难的时刻,就曾经是靠这渡过难关的。

  还有,当年老百姓把柿霜刮下来,积在瓶子里,又是糖,又当药。搁在稀粥里,甜甜的,那是孩子们的最爱;碰上口舌生疮,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抹上一点,立马见效。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这正是对富平柿子最好的赞美。

  富平人聪明,他们把柿子这一独特的资源,利用到极致。那巧手做出来的“合儿柿饼”,己经享誉中外了。上世纪80年代,富平的“合儿柿饼”,就曾经渡过海峡,给台湾同胞带去乡亲们的一片深情,让旅台多年的三秦游子心旌摇荡、赞不绝口。

  一位在中央担任领导职务的老革命,在蒙受冤屈的年头,被下放到一家工厂改造。老百姓爱他,总想送点东西表示慰问,可他什么也不接受,唯一接受的就是几个柿饼。他将它放在案头,看着就想起了陕甘宁边区的烽火岁月,更坚定了对党的信赖以及对老百姓的尊敬之情。如今,“合儿柿饼”已经是上了县志的名产,是富平的一面金字招牌了。

  柿树还留下过一些佳话。唐代有郑虔,幼习书法,却因为家贫,无钱买纸。他听说长安慈恩寺柿树如林,便到那里租了一间破屋住下,收存了一屋子柿树叶,闭门习字,后来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被唐玄宗称为“郑虔三绝”。

  传说有一年,富平一座寺庙前的柿树结出了一蒂四果的奇柿,被认为是祥瑞,进贡给皇上。皇上一高兴,便向天下征集题咏。有位名叫广宣的青年才俊赋诗道:“珍木生奇亩,低枝拂梵宫。因开四分界,本自百花中。当夏阴涵绿,临秋色变红。君看药草喻,何减太阳功。”一下子就被点了翰林。瞧瞧!柿子和文化的情缘深着呢!

  我要衷心地赞美柿树的精神。

  它生长在土地上,不需刻意栽培,不求特别护养,就能长成参天大木。它不争荣宠,不慕虚名,一生都在默默地奉献。它奉献给社会的,不只是一份甘甜,还有许多许多,却不一定为人所知道……

  我想,富平的柿树,是一个伟大的物种,更是人类社会精神的楷模。它应该在大自然的历史中,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美与善那时也都在
富平柿树赞
回家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