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订制3D打印牙齿、机器人34秒组装电表、首个高效光伏电池数字化车间、首个3D打印领域国家级研发平台……近年来,长沙市积极响应国家工信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号召,以智能制造为统领,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
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决定着城市的竞争力。去年,长沙入选“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一个不靠海,不沿边的城市如何在“智造业”领域取得先机?
“长沙曾经是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城市,2005年长沙全部工业总产值为1300.62亿元,但到2015年,长沙工业产值已达到万亿元规模。”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说,长沙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优势明显,长沙不仅拥有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湖南湘江新区三大国家级战略平台,还拥有5大国家级园区,获批了全国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
数据显示,近十年来,长沙GDP增幅达460%,在全国33个重点城市中位居榜首。长沙市副市长李晓宏介绍,在“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时代,长沙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发展的制造产业新体系,以新材料、工程机械、食品、电子信息四大千亿产业为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
面对未来,长沙还拥有竞争优势。目前,全市有科研机构129家,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6个,高等院校57所,两院院士58名。去年,长沙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93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中部城市第1位,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5%。
易炼红介绍,为响应“中国制造2025”,长沙成立了100亿元规模的长沙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将在科研、资源等方面支持长沙智能制造的发展,为长沙智能制造企业以及传统的制造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提供支持服务。此外,长沙率先发布《智能制造长沙三年行动计划》,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携手成立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启动首批30家示范企业的智能化改造。
作为长沙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湖南红太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尝到了甜头。在全球光伏产业遇冷的“寒冬期”,该公司自主创新研发完成了太阳能行业首个高效电池数字化车间,使得车间整线设备国产化率达88.2%,运营成本降低20%。李晓宏介绍,2016年,长沙以各园区为主体,启动了第二批200家示范企业的智能化改造,以此推动长沙2600余家企业的智能化改造。
在未来,长沙将依托“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和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为契机,系统推进以《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及《工业园区转型提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全方位、多层面强化智能制造的“1+X”政策体系,助推智能制造发力。
易炼红说,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中,长沙的定位就是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通过加快建设智能制造强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到2021年工业总产值实现2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