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3月08日 星期三

坚守文化自信 建立文化交流机制

连 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3月08日   第 12 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在闭幕式上做总结发言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办得很成功,我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贡献智慧表示衷心的感谢!对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牵头主办、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承办的会议表示肯定!

  这次研讨会,我认为具备以下六个特点:

  第一,形成了一种机制性的合作,形成了大家共同认可的主题,并且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专家队伍,为我们从学术上呼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第二,议题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内涵非常丰富,涉及门类很广,是一场多学科融会贯通的学术研讨。有一批来自陆上丝绸之路方向的学者来到泉州,跟大家讨论“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突破了在泉州只谈海上丝绸之路的局限,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在学术上的贯通。

  第三,初具国际属性,参加这次论坛有来自美国、韩国、东南亚相关国家的学者,也有来自我国台湾的学者,和我们站在一个学术立场上探讨丝绸之路相关的话题。

  第四,突出泉州的地域特征,泉州被确定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泉州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非常突出。这次的不少议题和泉州相关,如南音等,实现了主题在地化。

  第五,彰显了几个重点,例如和泉州“海丝”相关的丝绸、瓷器、茶叶、音乐、舞蹈、建筑、服饰等相对具体的文化载体或非遗载体,这些议题让研究视野由大主题有了具体深入的小切入口。

  第六,研究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显著,注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重考据、重田野调查;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把过去和当下传承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手段和方法多样,视野开阔。

  下面我谈一谈对当前文化领域的一些认识:

  第一,在中国第十届文代会和第九届作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非常精彩的讲话,对过去五年全国文联和作协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向大家提出了四点希望。总书记在四点希望里说的第一点就是坚持文化自信,这个命题具有很强烈的时代性、针对性、紧迫感。

  中国目前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只是GDP、人口、财富的积累,更具本质属性的是这个国家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科技软实力、民族素质。若拿这些指标来衡量,我们和一些西方成熟经济体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这个时候提文化自信是有针对性和紧迫感的,把文化建好、建大、建强是守住40年改革开放物质成果的前提、措施和手段。

  第二,从文化自信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守文化自信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和切入口。文化自信来源于三个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性文化。其中,最基础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两大方面组成。一是借助正史的官方文化体系,二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官方文化更宽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抓非遗的研究就是抓住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根本;反过来说,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是前置性条件。

  第三,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看非遗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我们谈“一带一路”应该像今天这样“海丝”“陆丝”一起成体系地谈,这才是研究“一带一路”应有的学术态度。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中,学者要给国家战略决策提供专业学术支撑,我们的研究视野既要注意微观,更要注重宏观。任何一种文化、一种经济现象,都和宏大的历史背景相关,都和人类科技发展相关,都和政治因素相关,所以,研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丝绸之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具备更宏观的大视野。

  第四,目前非遗领域面临一些矛盾、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一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有许多非遗项目集中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保护可能是学者的看法,而发展是政府的需求,怎么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需要在认识、方法上找到双方都能够接受的途径,把矛盾处理好。二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非遗都是传统的,怎么找到坚守传统和现代表达之间的契合度。三是精神和物质的矛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没有好的政策或商业模式设计,如何解决文化传承和经济回报的关系。四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矛盾,非遗表现形式是多样性的,但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往往由于机器化生产导致统一风格,失去了原生态特点,怎么处理好多样性和统一性的问题也需要深入研究。五是东方和西方的关系,文化交流需要平等对话,不能以大欺小、以强欺弱。

  最后,我提一些建议:

  一是“一带一路”文化遗产这个主题要紧扣“民心相通”的核心长期展开,形成一批学术成果与智库成果,给当地、给行业出主意想办法。二是坚持“海丝” “陆丝”一体化、整体性的研究,形成南北合流的机制和制度,比如这个会可以轮流在“海丝”“陆丝”的重要地理节点召开。三是形成学术成果社会化的机制或平台,其一是使“一带一路”研究逐渐学科化、规范化、专业化;其二是论坛学术成果国际化、社会化,为国家大战略提供智力支撑。四是要把《非遗法》《公约》相关的内容都纳入进来,比如中医中药、传统体育、杂技等。五是要做好沿线国家的比较研究,提高论坛国际化视野。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坚守文化自信 建立文化交流机制
保护·传承·交流·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