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发布关于发生在该校的“撕名牌”事件的声明,声明称:“ 哥大是全世界最早与中国建立联系的大学之一,华人群体也在哥大的历史上留下过许多深刻的印记,而现今哥大也是整个北美地区中国学生数量最多的大学之一。我们应当坚信,作为全世界最富多元性的大学之一,哥大尊重包括华人在内的每一个群体,并会保护我们的权益不受侵害。”
作为承载时代变迁信息的姓名,究竟体现出怎样的文化传承?获称赞的视频《说出我的名字》背后又有哪些故事?留学异国的国际学生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名字”……且听学者和留学生如何说——
日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宿舍发生“撕名牌”事件,紧接着该大学几位中国留学生在社交网络上积极发声,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与此同时,他们发布的视频《说出我的名字》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就此,本报采访了视频制作者闫呼和。
花两个小时录制视频
“‘撕名牌’事件发生后,当时你和同学为什么会想到制作视频?”
“我和同学的反应分成了两派。大部分人十分愤怒,大家组织起来向学校报告,强烈要求调查。我和一位朋友还在校报上发表了两篇评论文章,讨论校园内的歧视和排外现象,希望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反思。”闫呼和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另一派人的反应则比较淡定。他们认为这是十分幼稚的行为,并不能对中国留学生群体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对于闫呼和来说,这不是他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发声。2016年夏天,他为“橙雨伞公益”制作的反家暴公益短片《家暴后的美妆教程》在微博上收获了150万次播放量;同时,该片获得社会影响力媒体奖(The Social Impact Media Awards)中的短片类创意行动奖。
“整个事件于2月8日曝光,学校第一时间仅针对校内亚洲学生发出邮件作为回应。9日我发表了名为《Say My Name》的评论文章。随着事件发酵,10日我突然就有了拍摄片子的想法。于是,当天晚上10时,我开始联络身边的朋友,并录制视频。前后拍摄大概花费了2个小时。第二天,在补拍一个镜头后,我完成视频的剪辑。13日中午,《说出我的名字》在脸书(Facebook)上发布并被其他人分享。”闫呼和回忆,制作过程时间相当紧迫,朋友们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只想坐下来好好沟通”
在《说出我的名字》2分33秒的视频中,闫呼和与他的同学都表现得心平气和。尤其在2分10秒左右,视频中出现一个无声的片段:中国留学生不再说话,目光严肃地盯着镜头。他介绍说,设计这段时,给大家的提示是:先不看镜头,思考一下事件对你的影响。思考完再看回来,想象撕掉你名牌的人就站在面前。
“每个人的思考不同,我也无法揣测当时大家各自的想法是什么。但剪辑时,看到大家坚定、自信的眼神,我也感到震撼。”闫呼和表示。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得你制作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不争执,不控诉,我们只是想坐下来好好地进行一次对话与沟通。”闫呼和这样回应笔者的提问,“视频传达出的是积极、平和的信号。制作视频的初衷也是想要搭建一个友善的、平和的对话平台。而且,我认为这样含蓄的方式也是中国人处理矛盾的艺术——我可能不会对你恶语相向,但是我的态度和声音你要听到看到。相信很多观众对此产生了共鸣。”
截至2月18日,《说出我的名字》仅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就已获得5.9万人点赞,4.4万人转发,并获得了300余万次的播放量。
面对自己制作的视频获得了超出预期的高点击量,闫呼和感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段视频对留学生或华人群体的现状的影响还远远不够。但这一次能够引起这么多人的反思和讨论,我已经很满意了。”
同时,在闫呼和看来,这次做视频其实是具有中国含蓄文化特征的回应方式。“我们在海外留学,不仅仅是为了增长学识,对自我文化身份的体会和反思也是留学的重要意义所在。我们可以没有脾气,但不能没有态度。”闫呼和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