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2月16日 星期四

对民族音乐宝藏要有自信(音乐人谈民族音乐发展①)

□龚琳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2月16日   第 07 版)

  作为大规模汇集一线民族歌手、展现民族音乐的电视节目,东南卫视《天籁之声》从开播起便受到极大关注。在当下大量流行音乐为主的节目中,《天籁之声》因其唱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声音而散发出独特光芒。可贵的是,节目没有止步于舞台表演,更通过多种形式挖掘、拓展民族音乐的内涵和外延。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邀请节目里的音乐家,共同探究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密码。首先出场的,是著名音乐人龚琳娜。

  

  一说起中国民族音乐,大家总会想到少数民族音乐。其实汉族的戏曲、歌舞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锣鼓等,也属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汉族的音乐属性里非常重要的是韵味和音色。韵味美跟语言的行腔有关。音色跟地域有关,比如东南西北民歌的音色都不一样,也跟戏曲里的行当有关,生旦净末丑行当的音色不一样,每个行当里不同的流派、代表人物,音色也都不一样。总之,汉族音乐非常注重多种音色和独到的韵味美。

  我在音乐里的很多演唱技巧,都是从传统戏曲、民歌中学习到的。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这些是非常熟悉的音色,只不过现在大多数歌手已经不用这样的演唱方式。因为用的人少,流行的东西都是欧美的,大家反倒对自己民族的声音变得陌生。其实我们不需要瞧不起自己的文化,一味觉得西方的都是好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宝藏太多了,我们还没有好好去挖掘,因为不了解才会没有自信。

  是不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认为不是那么简单。民族的就是那个民族的。好比你听某个少数民族唱歌,你会喜欢,但是你不一定能听懂。民族音乐如果要变成世界的,就要在民族特性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有大家都能欣赏的国际性的音乐表达、音乐语境。其中包括音乐的结构、逻辑,还有音乐的层次。只有在共同的音乐语境下,世界观众才会懂得你的音乐,才没有隔膜。这种语境的形成需要当代作曲家、音乐家们共同努力,把民族民间的精髓的音色、独到的表现方式和技巧,用在新的音乐作品里。只有经过提炼了的民族音乐才有可能变成国际的。

  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目前电视上有很多音乐节目,几乎都以流行音乐为主,而这种流行音乐也很少有中国音乐特色,主要是以日韩风和欧美风为主。大部分音乐的旋律、和声、编配方式,包括电声乐队都是从西方“请”来的。电视节目是一个传播平台,如果电视宣传的文化价值观偏重西方音乐,那大家肯定是对西方音乐更熟悉。当然,电视编导很多不是艺术专业人才,如果想听到好的中国音乐,可以选择一些音乐家的现场演出。但即便如此,也应该注意中西结合。值得警惕的是,目前一些专业音乐厅和剧院,大部分表演的也是西方古典音乐。所以说,中国音乐现在蛮尴尬的,它既很少出现在电视上,也很少有音乐会现场。即便有音乐会演出,演出的也是“老三篇”,比如《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虽然很经典,但观众不愿意一直只听老的,觉得中国民族音乐太单调。那么新创作的中国音乐的机会在哪里? 有缺失,就是有机会。就目前来说,中国新音乐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年轻人应该抓住机会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语言。

  (本系列与东南卫视《天籁之声》合作,由郑  娜采访整理)

“女驸马”“徽州女人”携新戏晋京演出
传统文化为何成当代热需品(透视传统文化节目热①)
对民族音乐宝藏要有自信(音乐人谈民族音乐发展①)
送人离别水东西(名家说民歌)
在波兰学生心中埋下中国古诗词种子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