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地说,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从不欠别人的债。如果借了别人钱财,心里就会忐忑不安,睡不好觉,直到偿清后,才会踏实安心。不过,在我的青春年少时,欠下了一笔永远偿还不了的债。这个债不是金钱,而是书债!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劳作之余,就用读书缓解身心的疲惫。那时,公开出版的书不但数量有限,内容更是乏善可陈。听说邻村的周燕翔家里藏有不少书,就约了他的一个远房侄儿陪着上门借书。不想周燕翔却一口拒绝,说他家里的书早在“文革”初就烧掉了。出来后一问,才知道这周燕翔本是一个中专生,在“反右”期间不知说错了什么话,被开除学籍回老家务农。所以,他说话办事总是小心翼翼。
了解他的情况后,我就采取迂回的方式。听说他年轻时喜欢写作,还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诗歌,一个雨天,我披着蓑衣来到他家,把自己的一些习作送他指正。看到我恭恭敬敬向他求教,老周僵硬的脸变得和善起来,赶紧让妻子端出凳子让我坐下。在看了我的所谓诗歌后,他说,你这叫顺口溜,缺乏诗歌的想象力,建议你多读点古典诗歌吧!不过,那年月出版社早已经不出版古典诗歌。似乎看出了我的惆怅,他沉吟了半天才慢腾腾地说,我这里有白居易的诗歌集。不过,现在不准传阅,你如果要看,只能偷偷躲在家里看哟!我向他保证,一定不给他惹麻烦。他这才转身走进里屋,拿出两本扑满了灰尘、已经泛黄的《白居易诗集》。不知是出版的年代太久远,还是阅读的人太多,原来的封面封底早已经没有了,是老周用牛皮纸裱糊的,书名也是他用钢笔写的,并加盖了他的私章。诗集是竖排的繁体字,除有白居易自己撰写的“自记”外,还有三个清代名人作的序——一是被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的河南商丘著名诗人、画家宋荦;二是清初著名诗人朱彝尊75岁时写的序;三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学者、诗人汪立名所撰。似乎这本书出版的年月应该是在民国时期。
得到这套诗集,我欣喜万分,赶紧抱在自己的怀里,沿着崎岖的小道,哼着歌,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从此,这套诗集就陪伴在我的枕边。
不久,县上举办文艺汇演,我被抽调去编写歌词、剧本,又到全区巡演,前前后后长达近半年才回家。母亲告诉我,周燕翔到家找过我几次。我明白,肯定是来催还《白居易诗集》。尽管我还没读完,但还是揣着这套书前往他家。不料他家铁将军把门。他的邻居说,这两年收成不好,有三个孩子的老周一家,经常缺粮断炊,他说了些怪话,传到了镇上。据说镇上打算收拾他,所以,他就连夜带着一家人远走它乡了。至于具体到哪去了,无人知道。
后来,我外出求学、参加工作,许多书都放在老家阁楼上,唯有这套书,一直带在身边。假期回家,都要去他家的四合院看看,但都不见周燕翔及家人的影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意外地在熙熙攘攘的赶集人群中发现了周燕翔,他也发现了我,劈头盖脸就是这么一句话:“我的《白居易诗集》呢?你今天还给我哟!”我脸红红的告诉他,这诗集放在县城,没带回来。他丢下一句:“那以后还我吧!”说着,就匆匆往镇政府走去,边走边大声说,我去办户口迁移手续,空了聊哈!
与周燕翔分别后,我回到县城的家里去找《白居易诗集》,但找遍了每个角落都不见这套书的踪影。不知是在多次搬家的过程中丢失了,还是卖旧书时无意将它也卖掉了?好多天,我都感到惭愧。好在那次遇到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过周燕翔了。
生活中总有意想不到的奇遇。1987年夏天,我从二楼的办公室搬往三楼。整理资料时,在一堆时事政治类图书中发现了这两本《白居易诗集》,这让我有些喜出望外。这以后每次假期回乡下,我都带着这套诗集,希望能当面归还给他的主人。然而,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周燕翔的身影再没有出现在小镇上,没有出现在生他养他的四合院里。这套《白居易诗集》,也成我偿还不了的一笔债,放在我的书柜里,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