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2月09日 星期四

回乡偶书的使命轮回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2月09日   第 05 版)

  回乡偶书,农历新年上班回来后的第一天,我总是先敲下这四个字,过去四年,年年如此。

  这不只是个人的习惯,也是这份报纸的传承。在过去许多年里,本报都会推出这个栏目,告诉全世界的读者们,我们编辑记者回到家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在这个激荡的年代里,离别与归乡已是重复的主题。我们面临着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城市化浪潮,也顺理成章地有了世所罕见的短期迁徙。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无论进城回乡,大抵如此。

  但重复的主题也孕育着无数变化。从1980年“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开始,中国何止千变万化!当儿时记忆遇上回乡现实,对比尤为明显。除了脚下的大地与头顶的星空,哪有未曾变化之事?就连人自己,也在从泥土中长大后,习惯了在城市栖居。

  时间抽去故土记忆,也抽走许多人。每年回乡,都发现村子里人少了、人变了,生老病死这样的轮回,在每个村子几千年如一日的上演。青年挺拔了,姑娘漂亮了,壮汉被病魔击倒了,老人进入风烛残年了,有的人家发财了,有的人家出名牌大学生了……一年两年或许看不出,但哪怕同四年前第一篇“回乡偶书”相比,我所看到的村落,也跟彼时大为不同。这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让人顿生紧迫感。在城市里很难有这样的体悟,邻人不识,况感怀乎?

  春节无事,翻阅作家梁鸿的《出梁庄记》,她以自己的村子为据点,出去寻找了几乎每一个梁庄的游子,看他们今时今日的命运。其实,出走几乎是这两代农人的命运。新型城镇化是历史潮流,中国必须走出这样一步,才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度。但在潮流之下,每一个细微的个体,每一个渺小的村庄,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愁,是为乡愁。我们应当尊重、感悟、记录这样的乡愁,手中之笔、口中之言,最宜传承。

  所以年复一年,我们继续回乡偶书。这些文字是短小的片段,是我们回乡拍下的一百张照片中普通的一张,通过它们或可管中窥豹,但远不能代表全貌。这其中,有对500年前先人的追访,有改变社会情貌的电子支付,有姥爷年复一年寄托思念的旺火,有奶奶冰天雪地里的新年趣味。

  无论何时何地,故乡都给人以力量。在故乡的凝视中,我们期待来年。

回乡偶书的使命轮回
“旺火”中的年景
千里亲情网络牵
陪“80后”奶奶过新年
抱愧万密斋
责编:杨俊峰 邮箱:People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