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1月19日 星期四

行走在峭壁上的极限人生(众生相)

本报记者 杨俊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1月19日   第 05 版)

  图为周鹏在攀冰。
  (资料图片)

  “当别人问起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回答说,‘因为山就在那儿’。但这不是我的答案。”在北京市怀柔区的一家陕北面馆里,周鹏用筷子搅了一下碗里的面条说,“我登山,因为我想去登山。”

  今年34岁的周鹏是北京“享攀”攀登学校创始人,中国首位“亚洲金冰镐奖”获得者,中国国内顶尖的民间登山运动员之一。

  周鹏的眼神清澈明亮,目光中有一种纯粹。他话不多,和人交谈时习惯做一个礼貌微笑的倾听者,但是聊到登山就不同了。说到兴头上,他甚至会激动得绷紧肌肉,眼里射出兴奋的火花。正如周鹏自己所言,所谓纯粹的喜欢,就是指“一天用多少时间来想自己想做的事儿”。肥大的羽绒服遮住了他结实的肌肉,但是遮不住他粗大且布满老茧的手,特别是指尖。

  “看一个人攀岩专不专业要看他手上老茧长的位置。”攀岩和攀冰是登山过程中的必备技能。而常年使用这两种技巧的登山运动员,会在身体上留下明显的“山的痕迹”。作为一个曾经在中国登山协会任职的资深登山运动员,周鹏判断登山者攀岩水平的高低有自己的标准,“如果老茧长在指根,说明此人水平一般,因为他只能抓大石块发力。如果一个人指尖老茧很厚,那肯定是高手,因为他主要使用指尖抓取用力”。

  1月7日,“2017攀冰世界杯”在北京召开,在决赛现场,主持人向观众介绍周鹏时引发了全场轰动。此时距离周鹏获得第七届亚洲金冰镐奖已过去5年有余——金冰镐奖是国际登山界的“奥斯卡”,是全球登山界含金量最高的奖项;距离他最好的登山伙伴遇险离世已经过去4年有余;而距离2006年他攀登卓奥友峰,已经过去了11年的时间。

  从一个业余爱好者到中国登山界的顶级运动员,攀登过近50座次山峰的周鹏用这样一句话概括自己的11年登山生涯——“用心享受攀登,但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对于一个专业登山运动员而言,找到一个合适的搭档,是登顶成功的开始。1984年出生、清华大学毕业、连续三年荣膺国内最佳攀登成就奖的自由登山者和翻译作者严冬冬,曾是周鹏的挚友兼黄金搭档。

  2011年10月,周鹏和严冬冬在四川省贡嘎山域北侧一个月内完成了勒多漫因、嘉子峰、小贡嘎3座山峰的3条新路线的攀登。“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开花的季节,之前对于攀登的所有积累全都绽放了。更让我骄傲的是,我有一个黄金搭档——严冬冬。他说,我们在一起总会创造奇迹。”

  登山者们游走于生死的边缘,对他们而言,每一座陡峭的岩壁和冰壁,都有可能是生命的尽头。2012年,周鹏的攀冰生涯遇到了转折点。7月9日,在新疆西天山却勒博斯山的下撤途中,严冬冬不慎坠入暗冰裂缝,尽管周鹏进行了自己能做的所有救援努力,严冬冬对他的呼叫还是毫无反应。严冬冬就这样把自己留在了祖国的大山里,这一年他28岁。

  后来,周鹏在回看自己和严冬冬一起登山的视频时,经常独自沉默。“登山本身就是一个把自己扔到危险环境再挣脱出来的过程,如果脱离困境得太过轻易,你会觉得不过瘾。可是如果过度了,那可能就再也出不来了。”

  周鹏自己也遇到过许多危险。在一次登山过程中,周鹏触发了一场雪崩。在雪崩正下方的他,首当其冲。“当时我就被卷进去了,不停地翻滚下坠,”回忆起被雪崩卷走的情景,周鹏笑了,“那个时候真的觉得一切都完了。”

  登山过程中要挑战的自然环境是非常危险的,不过周鹏认为,和自然环境的险恶相比,最危险的还是个人的选择。“比如马上要登顶,突然遇到一块20米的大石头,无法设置安全点。此时如果你想登顶,就必须翻越过去,但是没有安全措施保护,风险极高,一个失误就会坠入万丈深渊;或者你就只能下撤,放弃这次登顶。上与不上,全看你自己。”

  “这种时候我会怎么选呢?”周鹏笑着说,还是那句话,“用心享受,但活着才最重要”。

我在山里教英语(中国故事·记者体验)
行走在峭壁上的极限人生(众生相)
责编:杨俊峰 邮箱:Peoplep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