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1月14日 星期六

致锲而不舍的寻梦者(百名海外名校博士中国行系列四)

孙雅静 徐悦邦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1月14日   第 09 版)

  博士行中,到处都能见到团员中的老大哥们忙碌的身影。图为陈海平(左)与另一位博士交换名片。

  图为两位年长的博士在饭桌上交谈。

  在广州海交会上,施夏夫(左)与来自长沙的一名企业负责人进行洽谈。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016年12月24日,“百名海外名校博士创业中国行”活动落下帷幕。此次活动中,有的博士已经年届半百依然锲而不舍,寻求创业项目落地;有的博士带着遗憾离开。

  

  做爷爷了 还在寻梦

  本次博士行中,绝大多数是年轻面孔,几位年届半百的老博士格外引人注目。不少人疑惑,他们都到了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怎么还想着创业呢?

  张宝中毕业于美国得州大学,攻读生物医药专业。他已经在医生这条路上走了30年,最大的梦想是回国建立专门的肿瘤医院,将自己大半辈子的研究成果和从医经验带回国,为患者提供肿瘤治疗的精准医学服务。张宝中笑着说:“肿瘤其实并不可怕。我坚信再过几代人,肿瘤便能被战胜。”他已经在家乡种下了第一亩“试验田”——建造计划中的医院。“建设医院的费用完全是自有资金,这也算是我献给家乡的礼物吧。但由于我还在美国,与国内有时差。建造医院期间,我每天都需要在半夜起床,接听从国内打来的电话,处理医院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每天基本只能睡一两个小时。有时麻烦不断,让人大伤脑筋。”虽然他的语气中透着一丝无奈,但忽然间好像想到一件什么事似的,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有一栋楼已经快要竣工了。”说到这儿,张宝中将头凑近电脑,从桌面上点开了一张照片,“喏!就是它”。

  与许多年轻的博士相比,陈海平已经做了爷爷,在创业路上“摸爬滚打”了好多年。2002年,陈海平45岁时,选择前往美国圣里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工作了十余年。2014年,他回到国内创业,打算将自己在金属材料和新能源方面掌握的技术与国内丰富的金属资源结合起来。谈到他的创业经历和梦想,陈海平说:“创业时,每个人都是怀揣梦想的,但并非光谈梦想就能创业成功。这些年来,在创业路上我遇到过不少困难。资金短缺、公司产品滞销等问题,曾令我头疼不已,但我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今年,我准备扩大再投资。”此次活动中,他与广州相关园区成功对接,离自己的创业梦更近了一步。

  无缘签约 难掩失落

  有人欢喜,自然有人愁。此次活动中,不少博士留下了落寞的身影,他们因为无缘签约而感到有些失落。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怀揣希望。

  邱崴现就读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在广州,邱崴参加了路演,他携带的项目名为“地震预警及震后检测仪”。与许多“有利可图”的创业项目相比,邱崴的项目似乎没有多少“商机”。从台上走下来时,既没有人向他递上名片,也没有人前来与其交流。这样的情形,虽然在他的意料之中,却也让他感到失望。他叹了口气:“可能是因为我们的项目不赚钱吧。这个项目前期投入的成本较高,而且带有公益性质,经济效益差,关注度自然远远比不上那些投入资金后便‘立竿见影’的项目。但其实,如果有人对我们的项目感兴趣,我们可以把这套设备的编码公开。我认为还是应该多一些这种‘有情怀’的创业吧,希望政府能多扶持这类创业项目。”

  谢梅隆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借着此次“博士行”的东风,谢梅隆对一些国内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国内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创业创新只适用于初创企业,但其实国内不少现有企业也可以再创新,特别是一些陷入发展困境、产能过剩、行业不景气的企业。比如宁波集聚着许多做水暖通风的中小企业,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现今,其中不少企业对未来‘何去何从’感到迷茫。但如果适当吸纳一些高层次的海外留学人员,发挥他们的优势带动企业技术革新,完成产业升级再造,这些企业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说到这里,在激动之余,他带着一丝遗憾的神情。

  “在与许多留学英国的博士的讨论中,我发现,国内一些国有企业对海外人才开放的职位偏少,而且从提供的岗位来看,也难给海外人才独当一面的机会。这让我感到非常遗憾。我有不少曾就职于海外企业的朋友想回国就业,他们最期待的是国有企业能为他们敞开一扇窗户,提供一个舞台。”谢梅隆补充道。

  后续合作 会有新挑战

  此次活动,不少博士收到了当地园区和企业抛来的“橄榄枝”,邀请他们洽谈技术合作和落地事宜。如何把初步的洽谈意向变成实实在在的计划书和签约文件,看似简单,却让不少博士发愁。他们正面临着甜蜜的烦恼。

  刘和平曾就读于美国奥本大学,攻读计算机与工程专业。考察完广州的创业环境后,他基本把这儿确定为项目的着陆点,现正与广州园区讨论项目落地的细节。但由于刘和平的公司刚注册不久,业务正在缓缓开展,公司架构还需进一步调整,对于项目落地,他有着不少顾虑。他说:“一旦到落地后的具体实施阶段,就会有许多细节需要操心。由于长年在国外,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博士,并不熟悉国内具体政策、公司落地以及项目申报的程序,不知从何着手,难免惴惴不安。资金问题也让我头疼不已,虽然现在各地对初创企业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我有些担心政策的落实问题。只盼望政策能够透明,资金能按时按量到位。”虽然对于未来有着种种担忧,但刘和平认为能够实现对接这个“小目标”,他已经十分高兴了。

  施夏夫曾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工程科学专业。此次回国,他携带了与环境整治有关的项目。在广州海交会上,他的项目吸引了众多国内同行的目光。一家来自湖南长沙的企业还特意邀请他当面洽谈。对此,他感到十分欣喜:“这次参会,让我了解到国内环保市场的发展势头竟然已经如此强劲了。国外的优秀项目也可以和国内各地的企业进行合作,将双方的优势最大化。真是1+1>2啊!”即便众多企业向他表达了合作意向,施夏夫也有着不少烦恼:“我们之前并不太了解对接地长沙,也没有细细考量过,所以现在我们仍处于跟进阶段,还没有做出最终决定。除了长沙,我们还会考虑其他地方,最后进行一个综合比较。因为我们还是比较谨慎的,毕竟‘小心驶得万年船’。”

致锲而不舍的寻梦者(百名海外名校博士中国行系列四)
办法总比困难多(创事记)
如何选创业伙伴?
创业“接地气” 并非复制传统
责编:齐 欣 邮箱:and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