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1月11日 星期三

直播平台初现“虹吸效应”(网上中国)

本报记者 卢泽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1月11日   第 08 版)

  近日,国家网信办等3部门严查“无证”及违规直播平台,关闭直播间近9万间,封禁违规账号3万多个,一些小型直播平台面临被清退风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年伊始,业界排名靠前的几大直播平台大规模拓展业务,映客直播在全国各地举行“新年日出直播”活动,获得好评;微鲸联合腾讯玩转VR直播,收益颇丰……

  种种迹象表明,直播领域正在显现“虹吸效应”——掌握核心资源、具有内容优势的大型直播平台对粉丝的吸引力不断加大,并通过融合发展,将直播做成具备完整生态体系的“文化产业”,而大多数小型平台则在重拳监管和内容匮乏的境况下,逐渐失去竞争力,直至被市场淘汰。

  

  困境:小平台面临危机

  “短短半年期间,3个部门出台了4个规范性文件,一个细分行业引起这么大的监管动作,非常罕见。”谈到近来有关部门对网络直播的治理,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法务副总监孟洁这样说道。在她看来,网络直播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高风险”行业,涉及内容、版权、隐私等各个方面。

  重拳治理下,网络直播平台开始分化。过去依靠“秀场”模式生存的小型直播平台步履维艰。尤其自去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机构和个人“持证上岗”以来,这种分化呈现出加速态势。据了解,截至2016年5月31日,广电总局共颁发588张许可证。这些持证机构大多为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大型视频网站等。而在直播领域,目前只有腾讯、优酷土豆、爱奇艺、YY、映客、虎牙等大型直播平台拥有许可证,在这一硬性壁垒下,小型“无证”的直播平台被清退只是时间问题。

  除了客观上监管环境趋严,直播平台的两极分化还有其“内在逻辑”。目前,直播平台过去所依靠的“颜值模式”、“无聊经济”已露疲态。新鲜度过后,过去的秀场直播再难吸引粉丝关注。

  这在直播平台的运营账面上得到体现。据了解,单从运营成本来说,同时在线人数每达到百万人,直播平台每月的带宽费用就要花掉3000万元左右,而对于既没有资本输血,又不能像过去一样打“擦边球”盈利的小平台而言,这是一笔无法承受的负担。同时,由于业务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目前大多数直播平台都处于亏损状态。有业内人士甚至预测,在目前不到300家网络直播平台中,能够存活下来的不过几十家。

  布局:大平台动作频频

  相对于小平台遭受“内外夹击”,挣扎在生存边缘的窘况,大型直播平台却在频频展现大动作,开始围绕直播建立成规模的业务体系。

  2016年10月24日,电商节目《九牛与二虎》在天猫直播开播,这是阿里巴巴在天猫“双11”活动期间的直播首秀。据统计,从当天起到2016年11月11日,天猫直播平台上直播总数超过6万场。

  电商直播只是阿里巴巴多样化布局的其中一环。在泛娱乐领域,阿里巴巴拥有优酷直播和来疯直播两大平台;在网络文学领域,阿里文学打造的“书旗直播”也一度吸引人们的眼球。

  与阿里巴巴依托自身电商和娱乐资源,开设各种直播平台不同,百度没有自己的直播APP,而是把直播作为一个频道,嵌入到百度视频的电脑端和移动端,并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直播内容的个性化推荐和分发。

  “百度视频通过个别算法,甄选直播内容,快速完成精准引流,让优质直播内容获得好的传播渠道和效果。”百度视频副总裁张丽媛表示。

  30日晚,在一场演唱会的VR直播中,腾讯视频实现了4K画质、杜比环绕声和全程无卡顿的直播效果。事实上,跨年前后的几天内,腾讯依托自身技术优势,支持了超过15家跨年直播活动。同时,腾讯还在直播行业“广撒网多布点”,先投资了斗鱼、龙珠、红点等多个直播平台,涵盖游戏、体育、明星、泛娱乐等众多维度。

  显然,市场环境的变化并未给“证件齐全,业务多元”的大型直播平台带来多少影响,反而使它们在市场转型节点上,掌握先机,形成更为完善的业务体系。

  趋势:专业化与“直播+”

  2016年12月31日晚,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的学部长范周教授举办了一场有关年度文化产业盘点的跨年直播活动,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一场试验性质的学术直播,竟然吸引了超过1000万的点击量。

  “举办这场直播的本意,是让学术论坛走出象牙塔,把生涩的学术语言用直白的网络直播形式带给大众,但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还是出乎我们的意料。”范周说。

  事实上过去一年,“直播+”屡创佳绩。在旅游行业,欢乐谷在YY直播上的跨年直播节目观看量达到约400万人次。在文化教育领域,一个名为“小在开播”的国学直播平台,每天的活跃用户可以达到50万人。

  目前,直播已经从最初的野蛮化生长开始逐渐走向垂直化和分众化。“现在,直播和其他要素都在不断进行整合,让直播成为提供游戏、购物、音乐等多种服务的全链条共享式平台和产业生态圈。”范周说。

  同时,网民对直播内容要求的提高,让直播领域展现出另一大趋势,即从过去的UGC(用户原创内容)模式向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转变。过去,UGC模式成功产生了大批网红和粉丝,但质量差、专业性不强等瓶颈让其无法形成优质的商业模式,同时还面临着巨大的法律和监管风险。而PGC模式则在充分满足用户内容需求的情况下,易于变现。

  近来的案例表明,融合发展和专业化趋势正在从根本上催生直播行业“虹吸效应”的形成。显然,无论是强调专业化的PGC模式,还是发展“直播+”业务,大型成熟的网络直播平台都具备绝对优势,而在频频发生的行业震荡中,腹背受敌的小型平台多少有些“猝不及防”。同时,市场留给他们转型的机会并不多,从这个角度而言,直播领域的“虹吸效应”恐怕难以在短期内消散。

不忘初心方能在智能领域行稳致远(云中漫笔)
直播平台初现“虹吸效应”(网上中国)
中国首份“姓名大数据报告”发布
互联网造车,未来已来?
责编:宋 鹏 邮箱:songpeng@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