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1月03日 星期二

观鸟
见天地 见众生

陈晓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1月03日   第 08 版)

  人鸥同乐
  李涛摄

  作者在观鸟

  观鸟,即通过望远镜、在不打扰野生鸟类的条件下辨识鸟种,观察它们在自然界的行为:觅食、搭巢、求偶、育雏、迁徙……这是一项起源于欧美的户外休闲活动,继香港、台湾后,中国大陆在1996年至1997年期间有了最早的北京的观鸟者。后来这个群体迅速扩大,现在全国各地都有观鸟爱好者,还有各种民间组织,河北、湖北、辽宁、宁夏、云南、四川等地都举办过大型观鸟赛事,将观鸟这一集休闲、科普、环保于一体的活动推广给更多的人,也将中国的环保新形象推广给世界。

  身在观鸟者之列,我也问过自己,睡伐木工人的通铺、住小渔村的码头、吃干粮、上旱厕,苇丛、滩涂、荒漠、雪野,一守就是一天,有时出门前还会犯怵。为什么?是因为“加新”(观鸟者行话,即增加新种)?不完全,“加新”大概只占我快乐的一成。对我来说,观鸟,有发现的惊喜,见鸟、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

  刚观鸟时,有老师问我:北京有鸟吗?答:有。有什么?答:麻雀、乌鸦。什么麻雀?什么乌鸦?瞠目,无知。大概在观鸟2年后,春日和鸟友(观鸟者的共用称呼)走在街上,一只小鸟飞过,也就是2秒钟的时间,我说:北红尾鸲来了。鸟友接:是,雌的。街边大爷朗声点赞:好眼神!我俩相视一笑。

  每只鸟的出现,对我来说都是挑战,在一飞而过的瞬间记住特征,通过翻阅图鉴知道它的名字,下次见面时能称名道姓,那种愉悦真是做梦都会笑醒。更何况,鸟没有丑的,就是一只麻雀,它的小黑脸蛋、棕黑相间的条纹、圆嘟嘟的锥形嘴,也给人审美的满足。除了美,麻雀传递的信息很多,有一次我在住家附近看到一只白麻雀,请教专家,专家称这是鸟的白化现象。翻阅资料,看到北京曾有过白喜鹊、白乌鸦的记录。一次餐桌聊天,一位老兄感慨“天下乌鸦一般黑”,我说:“也有白的。”都以为我贫嘴呢。

  某地农民突然发现田间屋后没有麻雀了,消息传出,鸟类学家提醒当地政府一定是水土出了问题,农业部门下乡调查,发现不法商人在此地销售一种劣质化肥,致使麻雀局部灭绝。有人说,人还管不过来呢,谁顾得上鸟?但鸟是生态中重要的一环,没有了麻雀,虫害就会逼近;草原没有了鹰、隼、鵟等猛禽,便鼠害猖狂。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对于鸟友来说,因为了解而喜爱,因为喜爱而保护。鸟是大自然的旗舰物种,有了鸟,就意味着有干净的水、土和多样性的植被,反之,鸟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看到城建中大面积地铲除原生植物、换成漂亮的外国花草,鸟友们会痛心,因为以原生植物为食物和家园的鸟再也不会来了,自然的美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多样性,是生机勃勃。一条自然的河与一个水泥底的人工湖比,哪个更美呢?

  观鸟的旅途,也能观众生。某次去湖北京山观鸟,京山观鸟会的副会长汪斌先生在聊天的时候说,他们举办观鸟节的时候,为参赛队准备了自助餐,很多鸟友浪费了饭菜,餐厅老板说:“你们连粮食都不爱惜,还爱惜鸟?”

  北戴河还是观鸟胜地的年月,去北戴河观鸟,开车的司机王师傅说:“外国人真的文明。”闻其详,原来是他带的外国鸟友们从田野归来时,都会把鞋清干净再上他的车,而且连一片废纸都会带下车。

  从武昌回北京的火车上,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湖北籍人士问我去湖北干什么,我简单说了几句,比如观鸟、留下记录、希望能对当地的环境评估有点参考作用。他问我给多少钱,我说不给钱,车票都得自己买,他很真诚地说:“社会需要你们这样的人。”

  虽然没回答他,但我的心里起了波澜,想着要把他的话转告给我认识的鸟友,大家相互鼓励,给时常令人郁闷的世界一点正能量。 

德阳
万鸟落户重工业城
观鸟
见天地 见众生
护你一程 佑我一生
大连 “护鸟天使”在行动
责编:罗 兰 邮箱:luolan9520@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