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五千言,说清天下事。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被后人称为“内圣外王”之学,又因其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还被誉为“万经之王”。
纵观留传于世、能够影响众人并被众人传颂研究的经典,一定有其原因所在,《道德经》也不例外。那么,老子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受到了什么启发,才写出了《道德经》呢?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渴望。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后又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阴符经》据说为轩辕黄帝所作,只有400多字,开篇就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接着又说“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再来看看老子的《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与《阴符经》的开篇非常一致。而老子提出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应当是“观天之道”后才悟出来的。此外,老子提出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应当是《阴符经》中提出的“天有五贼,见之者昌”的注解。黄帝说“知之修炼,谓之圣人。”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由此看来,老子所作的《道德经》应当是受了《阴符经》一定的影响。
纵观《阴符经》和《道德经》所传递给后人的中心思想,都是告诫人们要遵从天地自然造化之道,法于阴阳消长、天人合一之理,在修炼身心、理政、治国、统兵等方面都要明了五行生克制化之机。
因此,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按照自然规律来做人做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青山绿水,才能有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