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懈努力,尤其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上,做了积极探索和有效尝试,通过落实党政同责,强化属地管理,推进重点突破,实行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推进“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措施。陕西全省,特别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15年,陕西省10个设区市空气优良天数平均为276天,优良率75.6%(全国平均为280天,优良率76.7%)。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的基础上,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来,陕西省上下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为陕西永续发展、追赶超越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
在《“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五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陕西省政府今年又出台了《“治污降霾保卫蓝天”年度工作方案(2016年)》,进一步夯实了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陕西省相关领导多次指挥协调西郊热电厂改造、驻军锅炉拆改等具体问题,有力推进了重点工作进展。从2014年起,连续3年分别在宝鸡、铜川和西咸新区召开全省大气污染防治现场工作推进会,紧盯重点时段和薄弱环节,安排部署冬防工作。
积极调整能源结构
正值北方严冬来临之际,在西咸新区同德佳苑小区700住户的家中,平均23摄氏度的室温,让居民畅快地享受着冬天的温暖。为他们供暖的热源是来自地下2000米深处的干热岩。
“这是一种零排放、低耗能、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整个供热过程不会产生废气、废液、废渣等污染物排放。”陕西沣西新城四季春供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浩介绍,对于一个采暖季、100万平方米的建筑,与燃煤锅炉相比,干热岩供热可替代标准煤1.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136吨,其运行成本仅为燃煤集中供热方式的35%。
这是陕西省新能源应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陕西省清洁能源中的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气化陕西等工程全面提速。2015年,陕西全省新增风电装机11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745万千瓦;全省市级以上城市气化率达70%,总气化人口1400万;实现天然气运销总量较2010年增长151.78%。
与此同时,陕西省将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执行范围,由国家规定的西安、咸阳两市主城区扩大至整个关中地区,倒逼治理无望的企业主动退出;提前两年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淘汰企业200多户,其中累计淘汰水泥759.2万吨、焦炭91万吨、电石21.4万吨、铁合金17.72万吨,分别完成“十二五”国家下达任务的189%、152%、713%、177%。
探索治霾新路径
“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措施为改善空气质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持续削减关中燃煤消费总量。关中地区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减少227万吨,完成任务的87%。关中地区30万千瓦及以上36台机组共计1564万千瓦装机容量全部完成改造。2013年至2016年10月,累计拆改燃煤锅炉9081台,22451.7蒸吨。
在控制黄标车方面,今年前8个月,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10.76万辆,完成年度淘汰任务的107.6%,排名全国第3,超额并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同时,陕西全省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10.8倍。关中各市积极建设公共自行车网络,仅西安市就投放公共自行车4.2万辆,单日使用量达到23万人次。
出重拳抑尘,建筑工地积极推行“洒水、覆盖、硬化、冲洗、绿化、围挡”6个100%,在冬防期间,关中各城市城区除地铁项目和市政抢险工程外,所有建筑工地停止出土、拆迁、倒土等土石方作业,工地扬尘得到有效控制。截至目前,陕西各市(区)共组织检查59645次,检查工程项目15331家,对不达标的施工工地,一律要求停工整改。
大力度治源,开展全省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有机化工、焦化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现状专项调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石化分公司等8家企业开展了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
关中各市区严格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逐步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由城市建成区扩展到近郊。通过宣传和引导,今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现象明显减少,城市生物质燃烧和农村秸秆焚烧现象逐年减少。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表明,2014年陕西省秸秆焚烧火点数为35个,较2013年减少48%;2015年火点数24个,较2014年减少31.4%。
此外,下力气增绿,通过实施长城沿线防风固沙林带、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区、渭河生态景观带、秦巴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等生态安全带建设,构建绿色屏障。全面推进《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林业三年行动方案》,关中“百万亩森林”和“百万亩湿地”建设任务提前超额20%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