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君臣情怀的美好追忆

访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本报记者 陆培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17日   第 08 版)

  诸葛亮雕像

  武侯祠的红墙翠竹

  每年中秋佳节前夜,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都特别举办“夜游武侯祠”活动。来自各界的市民提灯游走于古迹间,观汉昭烈庙、拜谒武侯祠、游翠竹红墙。这时,寂静肃穆的武侯祠不由地让人生出一种敬重之情。因为这座庙宇供奉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人物之一:诸葛亮。此外,还有28位为蜀国浴血奋战的将士。为什么诸葛亮逝后近 2000 年还能得到万人拥戴?答案毋庸置疑,就是其军事才能和始终如一的忠诚。

          

  君臣合祀祠宇,后人敬仰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一进大门,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称为三绝碑。碑文对诸葛亮短暂而悲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

  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

  步入二门,一座气势雄伟、宽敞的刘备殿呈现眼前。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为什么儿子刘禅在这里没有位置?据说,由于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

  出刘备殿,穿过挂有“武侯祠”匾额的过厅,便到了诸葛亮殿。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出诸葛亮殿往西可到刘备墓,史称“惠陵”。

  公元223年,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4月病逝于永安宫;5月,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8月下葬。惠陵距今1780多年,史书未有被盗的记载。惠陵陵寝建筑由照壁、山门、神道、寝殿、陵墓等组成。惠陵封土高12米,周长180米,为圆形。墓冢四周,围墙环绕,现存砖墙为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所修,上有“汉昭烈皇帝之陵”几个大字。

  据史书记载,陵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吴夫人两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甘皇后——后主刘禅之母甘夫人先死,葬于南郡,追谥为皇思夫人,刘备称帝后,下诏将其迁葬于蜀。在迁葬途中,刘备病殂。诸葛亮为此奏请刘禅,认为应将甘夫人与刘备合葬惠陵,刘禅准奏,与刘备同时入葬惠陵。22年后,穆皇后也就是吴夫人逝世,也与刘备合葬惠陵。

  忠烈圣地,历代受尊崇

  据《宋书·礼志四》载,刘禅景耀六年(263),诏为丞相诸葛亮立庙于沔阳。故沔阳武侯祠始建时代最早。蜀中武侯祠最早建于东晋时期。《太平寰宇记》说:“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城内独存孔明庙。”蜀中武侯祠始建于李雄据蜀之时(303-334年),最早建于成都“少城”内,即在当时成都城内西部。

  桓温(312-373年)为东晋荆州刺史,于永和三年(347)收复蜀地。这是巴蜀史上少有的大激战。在这场大战乱中,成都城内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毁了,仅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独存,这充分说明了诸葛亮在参战双方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李雄建武侯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在时间上,上距蜀汉亡国仅四五十年;它是巴蜀大地结束西晋统治后,修建的第一坐纪念蜀汉英雄的专祠;它公开表达了蜀人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英雄的深切怀念,也反映了蜀汉英雄在后人心目中的排位顺序,诸葛亮理所当然的居第一。

  在李雄建武侯祠后100余年,南齐又开始了修复汉昭烈庙之举。《太平寰宇记》说:“先主祠在府南八里,惠陵东七十步,齐高帝梦益州有天子卤簿,诏刺史傅覃(琰)修立而卑小。”齐高帝(479-482年在位)时第一次对惠陵陵园和汉昭烈庙进行了修复。这次修复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具有重要意义。这次修复后,它又演变为官府承认的、对外开放的名胜古迹景点,游客可以入陵参观凭吊。

  杜甫于上元元年(760)来到成都南郊,踏访武侯祠。当时,武侯祠内已古柏森森,由此上推其始迁入年代约在南北朝,上限晚于齐高帝(479-483在位)修复汉昭烈庙时。

  诸葛亮一生功绩建树源于刘备三顾茅庐;蜀汉帝业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诸葛亮的智慧和忠心耿耿。把他们迁到一起,以良臣伴明君,是对他们“鱼水”君臣的赞许,同时也是欲以诸葛亮的大名来继续辅佐死去的刘备,是儒家文化中君臣观念的强烈体现。武侯祠迁到惠陵、汉昭烈庙旁,3个景点共同构成了一个以三国文化为背景的景区。这是一种强强联合,对丰富这一景区的文化内涵、提高地位、扩大影响等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宋明时期,武侯祠景区调整两次,外延拓展一次。庆历(1041-1048)年间,武侯祠景区发生了南北朝以来的第一次大变。当时蒋堂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他在修建铜壶阁时,因木材不够用,中途临时决定砍伐蜀先主惠陵陵园和江渎祠中的柏树,又因“不能保有土宇”,下令撤毁刘禅祠,将其材料它用。

  明代初年,惠陵、刘禅祠、武侯祠三者合而为一,称昭烈庙。明末,祠庙毁于兵燹。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祠庙废墟上重建。

  1961年,武侯祠被国务院评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

  三国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武侯祠博物馆设有“三国文化陈列”,采用实物、半景模型、灯光特殊处理等创新艺术形式,力图形象再现三国时代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方面情况。陈列用色准确、协调,文化氛围浓厚,雅俗共赏。

  三国时期,各国均致力于一统天下,战争频繁,军事文化发展显著。“三国鼎立形势图”首先给观众一个时空概念,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示意图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3次著名战例,反映了三国时期兵略谋略得到重大发展。

  武士佣、执刀佣、执盾佣、女武士佣、铁蒺藜、铜箭镞、环柄铁刀、铁逆须钉、撞车头、铜弩机、东汉陶马、鐎斗、诸葛鼓等文物,表现了军队及其装备的一般情况。中间小展柜还陈列着一匹成都地区出土的最大的陶马。高约110厘米,长约70厘米,宽约23厘米,昂首仰头,马尾拴结,似扬蹄奔驰,线条粗犷,胸腹肌肉暴突,极富力度,体形高大,体态匀称,造型朴实。

  蜀汉提罐佣、提鱼佣、持扇佣、汉代陶井、陶釜、陶碗、陶耳杯和“酿酒”“宴饮”画像砖拓片等则反映了三国蜀汉时期四川地区的饮食活动。“谒见”画像砖拓片及魏晋独坐式坐榻、三国凭几等实物则表现了三国时人们仍席地而坐的起坐习俗。名刺、名谒,出土于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反映了三国时期交往习俗。名刺、名谒即古代的名片,供交往时介绍自己,并有致敬之意。其中名谒既宽且厚,形制、称谓都很庄重,是古代的大名片,用于下级谒见上级。

  曹操宗族墓字砖和“三体石经”、《上尊号奏》《孔羡碑》《王基碑》等三国碑拓,揭示出三国时期书法的进步。“三体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左传》,以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上尊号奏》碑,用笔刚健遒劲,结体端庄秀丽,突破了汉隶常规,铸就了楷书的雏形。

  “戏曲聚彩”部分展示京剧三国人物脸谱及京剧关羽、黄忠的戏袍。“民间作品一览”中的诸葛碗、空城计瓷盘、木牛流马模型、民间蜡染、蜀绣制品、剪纸、邮品、木雕、扑克、书签工艺品以及三国酒、张飞牛肉、关公烟等食用消费品,均以三国人物或三国故事为题材,显示了三国文化影响的深远。

  “三国文化在港、澳、台海外”则通过各种外文版《三国演义》、台湾人士赠送的《刘氏大宗谱》、武侯祠外景照及关帝庙赠送金丝锦旗、日本孔明偶人形象、泰国刘氏宗亲总会祭祖资料等,侧面反映了三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情况。

铭记卓著功勋 传承治学精神
君臣情怀的美好追忆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