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僵尸景区”折射监管缺位(旅游漫笔)

吴学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17日   第 12 版)

  国家旅游局日前通报,今年下半年以来,367家4A级及以下景区受到处理,其中107家景区被摘牌。有媒体报道,近年来,A级景区数量激增,景区等级管理不严,导致一些景区出现脏乱差等现象,甚至出现长期停业不摘牌的“僵尸景区”。

  那么,“僵尸景区”到底是怎样炼成的呢?一方面,源于某些地方的“跟风冲动”。看别的地方的旅游经济搞得红红火火,自己就去模仿,不管有没有旅游观光价值,千方百计上马,并借此挤入“A级景区”的行列,往往没有完工就做广告匆匆开业;另一方面,有些地方争创A级景区时全力以赴,拿到金字招牌后疏于管理。游客都有“尝鲜”的习惯,故开始时景点也能热闹一阵子。但由于口碑不好,游客越来越少,当景区入不敷出盈利无望后,就逐渐堕入“破罐子破摔”的自杀模式,一分钱不投入,最终导致“零游客”困境,门可罗雀,成为一具活脱脱的“僵尸景区”。

  近年来,由于地方对于创建A级景区的热情持续高涨,不乏冲刺达标者,更有一些违规操作者,导致游客抵达目的地后往往觉得名不符实。一方面,旅游景区,尤其是自然风光类景点,全靠大自然所赐。因此,有关部门要实现动态管理,对那些已成为“僵尸”的景区,要坚决取消其A级资质;另一方面,对于新上马的景点,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一定要协助其严肃论证,如果没有旅游价值,就要停止上马,更不能盲目赋予其A级资质,免得劳民伤财,免得让游客上当。

  景区评级的冲动背后,是金字招牌带来的种种隐性利益。由地方部门背书的景区等级,对游客消费起到很强的引导作用。不少景区利用评级吸引客流,甚至当作门票涨价的借口,而监管缺位导致“僵尸景区”迟迟未退出。因此,景区A级管理应将“能进能出”的机制常态化,从“检查一阵风”到“黑名单”制度化,才能真正倒逼景区管理者和地方政府摒弃侥幸心理,加快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实现景区“强身健体”目的。景区评级应增加规范性,判断一个景区是否符合等级标准时,应该规范明确、一丝不苟;景区评级更应增加透明性,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监督,把公众意见作为景区评级的重要参考。如此,景区评级才会有该有的分量,“僵尸景区”才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

冰雪游在中国迎来黄金发展期(冷冰雪 热旅游④)
“僵尸景区”折射监管缺位(旅游漫笔)
苏州冬日梧桐披“金装”
全国报业人士共寻报旅融合发展之计
鸟巢欢乐冰雪季再次启动
大数据是未来中国旅游企业竞争焦点
责编:赵 珊 邮箱:hwbtravel@126.com